010-57804780

区块链培训:被忽悠与被损害的

2018-04-02 10:43:48
首页 | 法治力案例 | 详情

来源:《法治周末》报社

作者:宋媛媛


早在十年前就被提出的区块链,最近突然“热”起来,区块链培训也随之火爆异常。


最新的百度指数显示,近30天内,“区块链培训”的搜索指数同比上涨了928%。


据法治周末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除了孔壹学院、51CTO等机构外,更多的区块链培训班以网络聊天群组的形式分散在微信、QQ等中,培训价格从几十元到几万元不等。


而在这些培训班里,有心怀创业梦想的青年人,也有跃跃欲试的投机者,更不乏隐藏幕后的“操盘手”;有的人认为区块链是打开未来之门的钥匙,有的人将其视为资本的盛宴,也有的人公开反区块链欺诈……


零门槛零收获


课堂上,一位区块链“大咖”被一些学员围得水泄不通,谭琳紧走几步走出“教室”。


她本以为培训会给自己带来一些提升,但满耳却只充斥着“希望”“理想”等概念和口号。


最后一堂课上完,“朝圣”般的心情也随之变得很是失落。这是几天来在北京某区块链培训班里,谭琳的真实感受。


新闻专业毕业、在医学行业媒体已供职两年的谭琳,想换一份更有“前途”的工作,于是,她瞄上了火爆异常的区块链领域。


“链圈一天,人间一年”“弯道超车”“弹性工作”“月工资万元起”……在一些区块链培训的宣传文章中,总能看到这些炫目的词语。不仅如此,文章还会贴心地附上区块链培训组织的二维码。

看到不少网络大V、影视巨星、知名企业家都投身于此,谭琳心想,区块链这个自带神秘感的技术更像是一把能打开“财富之门”的钥匙。3月10日,她扫码加入了某区块链培训班的QQ群。


“找到了区块链的相关工作,你的工资就能翻两三倍。”在QQ群管理员的强烈推荐下,谭琳被“引荐”到该培训群指定的线下培训“私密会所”,她花费了近一个月的工资,购买了区块链的培训课程。


“上课时,PPT里讲的区块链理论内容其实我都听不太懂,但老师说这些东西听不懂不要紧,关键是要应用。而每天上课时老师讲的那些别人成功的故事,都特别激励人,听课听得学员都热血沸腾的,但课后冷静下来,发现都是一些‘假大空’的内容。”听了几天课后,谭琳感觉培训更像是在“洗脑”,实际收获甚微。


在多位参与区块链培训班的受访者看来,谭琳的经历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什么都没学到”“空虚”是这些受访者形容培训时使用最多的词。


最终还是被忽悠的人


似乎在人们的印象中,只有涉世未深的人才是被“煽动”的对象,而具备一定社会经验的人,会对当下区块链培训类似病毒式的传播具有一定的“免疫力”。


但在已经“湿鞋”的沈伟看来,只要趟进这股培训热潮中,“被忽悠”似乎只是迟与早、轻与重的事。


作为一名互联网行业的资深“码农”,30岁的沈伟对近期区块链培训大“火”比较冷静,并自认为对于某些自媒体鼓动式的宣传有“免疫力”。


为了让记者更了解区块链培训的“内幕”,沈伟还边说边演示:在QQ、微信等APP搜索“区块链”字样,一下子出现了几百个带有“区块链培训”“区块链交流”等关键字的群组。


沈伟随机申请加入几个群组后,“××区块链技术培训交流群”最先通过了验证。在这个有119名成员的群里,“零基础入手,快速出师”的招牌很是显眼。


该群的招生简章显示,三天两晚的培训就能让学员快速上手区块链技术应用系统,学习结束后能获得由××区块链教育与研究中心颁发的“区块链技术应用系统研修班”结业证书,并特别声明:“此证书可作为技术人员学习和更新知识的依据,数据纳入该教育中心的人才库中。上课地点,在开班前一周以书面形式通知学员,学杂费用共8800元。”


“但课程设置中,除了区块链基础概念外,Merkle tree哈希树算法、Base58编码等都是非常专业的内容。零基础的人不可能学到真东西。我肯定不会交钱上这种培训班,但是刚毕业的学生就不那么容易辨识了。”沈伟向记者介绍,在这些群里,有意向报班的网友,将受到管理员的特别关注,被单独加好友重点培养。群里的网友之间则被禁止交谈,一旦话说不对,很容易被管理员踢走或禁言。


“精明”的沈伟仍未避免被“忽悠”,用他的话说,防住了区块链培训“乱”,却没防住与区块链相关的“币”的诱惑。


事实上,区块链的走火,与去年下半年以比特币为代表的虚拟货币的暴涨有关。彼时,单个比特币的价格从去年年初的8000元人民币,一度突破10万元人民币。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沈伟在某免费的区块链培训群里接触到了一位“币圈大佬”,在其带动下,也决定投资试水,并先后购买了5万元的虚拟货币,且付给该“大佬”一笔“佣金”。


但今年形势走低,从2017年年底到现在,该虚拟货币市值跌了一多半。


虽然赔了一半,沈伟仍被这位“大佬”告知,现在该虚拟货币已经见底,需要长期持币,建议趁着价格低再买进些。


沈伟隐约感觉自己成了被收割的“韭菜”。他告诉记者,后来得知这位“大佬”购该虚拟货币时,入手仅百元,现已翻涨到几十倍,因此无论行情如何,他都不会损失,“而后入圈的‘韭菜’才是被收割的对象”。


办培训班的各路“精英”


尽管网络上充斥着与区块链有关的各种负面新闻,但不可否认的是,区块链技术已经成为了创业与资本共同追逐的风口。

在区块链热潮之下,以往从事互联网金融、创业投资的行家里手们,无一不想进入这个圈子。


今年年初,某互联网金融公司的CEO龙宇毅然“转型”至区块链领域,他还创立了某专注于区块链领域的垂直自媒体,经常性地举办沙龙和培训。一到周末,龙宇“麾下”大批区块链和虚拟货币的信仰者就聚集到北京某咖啡店交流学习。


“大量的社会精英、资本转移到区块链上,怕落后,我也不例外。相对其他行业,我转移到区块链领域里更具有优势,对于合规和监管的嗅觉更灵敏一些。”龙宇认为,“区块链最大的特点就是去中心化,打破以往思想的垄断。打破垄断,能让权力和利益全部下放,甚至是再分配。”


对区块链未来抱有信心的,还有某区块链培训班的特聘教师顾刚。


擅长IT技术的顾刚并不是专职区块链教师,他在一家软件公司的营销部门工作,目前兼职做教师。他坚信区块链技术会纠正目前互联网领域一些过于“中心化”的“偏颇”,从而实现互联网的平等、共享、高效的初衷。


顾刚最初对于区块链的了解,同样来自于虚拟货币。


在2011年虚拟货币刚火时,顾刚入手了几枚,随后在价格翻倍时抛出。挣了点“小钱”后,顾刚对虚拟货币的兴趣更为浓厚。目前,顾刚手头已持有三四十个币种。有的是百元入手,现已翻涨到了几万元,也因此在“币圈”小有名气。


但近期,顾刚经历了一场ICO“惨剧”,让他对区块链有了另一层认识:“区块链技术和数字币都没有问题,关键是什么人在用,用来干什么,有什么目的。”


去年底,顾刚关注了某ICO项目。“这个项目的白皮书和运营团队都不错”,顾刚非常看好该项目,并坚定地相信,项目运营团队能将该代币在10年内做到100万元一枚。


3000元一枚入手,顾刚投入了近10万元。但没想到的是,该币升值到6000元左右时,募后操盘手竟然跑路了。


痛定思痛后,顾刚才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被套的缘由——过于关注币种的好坏,而忽视了其背后的“游戏规则”。幕后操盘者通过不断投入资金,使该代币以几十元的价格单边上涨,吸引诸多投资者,并采用“拉人头”的形式推广,例如,宣称“1级到5级的投资人拥有百分之一的提成,6级到20级的有千分之一,以此类推”。


“做任何事情都是有风险的,但应该维持在一个正常范围内。否则将没有人幸免。甚至,本身中立的技术也将难免沦为用心险恶者的工具。”顾刚说。


从区块链领域走出的反对者


事实上,早在去年9月,央行联合七部委发布公告称“ICO是未经批准的非法融资行为”,对其明令禁止,并要求境内虚拟货币交易所在限期内全部关闭。


“区块链与ICO两位一体,我排斥ICO,也反对现阶段的区块链。目前99%的区块链,都是打着创新的幌子行违法违规的金融活动。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套钱’,应该先把市场‘洗干净’。”北京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秘书长郭大刚告诉法治周末记者。


算得上是“重量级人物”,且混迹区块链“江湖”多年的郭大刚,深知这个圈子潜藏着巨大风险,所以他最终选择了退出。


不仅是郭大刚,同样不看好目前区块链市场的还有不少“大佬”。例如,梅花天使创投创始合伙人吴世春就在其朋友圈写到:“我看空2018年区块链的行情,从深秋已经走入寒冬过程了,只有那些能过冬的‘冬小麦’性质的区块链项目,才有机会活下来。”


法治周末记者了解到,3月15日,在郭大刚组织的某区块链行业分析闭门会议上,OKCoin徐明星、火币李林等“币圈大佬”都出席并参与发起区块链反诈骗联盟。


作为区块链的研究者公然成立“组织”反区块链欺诈。用郭大刚的话说,是因为看到了区块链市场火热的背后,太多的人在不择手段地渔利。而一些自媒体、培训班就是这些人的“帮凶”,并从中分一杯羹。


“一部分人的目的比较单纯,就是趁热拉学员搞培训。”郭大刚指出,这一部分人并不是掌握核心技术者,而是通过不断引入大V、名人站台,堆砌新颖概念进行包装,实际的培训课程并没有什么真材实料。


郭大刚认为,该部分人群动机还较为“单纯”,其后果只会让区块链的“口碑变差”。而最需要提防的,是立意不良者。他们往往利用自媒体和培训机构传达信息,扩大影响力,后通过受众左右市场。在这种人开办的培训班或区块链项目里,甚至会用到传销、诈骗等违法手段。


“这些人,很可能以往活跃在各类资本市场,因为监管驱严,逐渐转向区块链领域,借机进行金融运作。不仅扰乱了市场,而且偏离了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本质。”郭大刚表示,技术会将人探索的边际扩大到无限倍,能力放大到无限的高度。但同样,技术越强大可能带来的风险也越大,甚至会成为风险的帮凶。


“然而,由于技术壁垒的存在,公众很难了解到真实的情况。只有专业的技术人员才知道‘水有多深’,我们目前做的事情就是要联合业内人士,正本清源,让技术、科技向理性化方向迈进。”郭大刚说。


(本文受访者谭琳、沈伟、顾刚均为化名)


(本文来源于《法治周末》报社,作者:宋媛媛。如有侵权请告之,我们将立即删除。


更多精彩文章请扫二维码关注:


课程定制 课程特惠 公司愿景 加入我们 联系我们
CopyRight© 一法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58371号
地址:北京朝阳区广渠路21号金海商富中心B座705
电话:010-5780 4780
网址:www.thefirstla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