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刘海龙迎来了法务职业生涯开花结果的时节,他被内蒙古自治区政法委评为“2017年度十佳法治人物”。在颁奖典礼上,“技术派法律风险管控专家,为法律职业梦想一路狂奔的国企法务......”主持人的每一句介绍,让这些年的工作经历,犹如电影一般在他眼前闪过。
作为内蒙古电力集团法律事务室主任,十七年的法务职业生涯,挣扎过,努力过,创新过,改变过,每一步的付出,每一份的收获,最终还是被认可了,刘海龙有些激动。这一次,站在聚光灯下,他举起了一座结结实实的奖杯。
解开法务工作中的困惑
刘海龙:2002年,我以内蒙古最高分通过了首届国家司法考试,考取了法律职业资格,在当地还受到了媒体的采访报道。那个时候感觉学法律就应当干法律,也就顺其自然地选择了从事法务工作。
入职初期,我在基层进行锻炼,积累了许多处理具体事务的经验。2004年,在有了一定的法务工作经验积累之后,我开始跟随法务部一起进行商务谈判。然而,作为初出茅庐的法务,还没有褪下身上的锐气,法律人又总会追求一种梦想,希望在法律规定的框架之内能够做到尽善尽美,因此在商务谈判中,有时候会表现出据理力争的强硬态度。这种态度不仅给业务部门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有时候还会好心办坏事。
刘海龙:我的确一度感到很困惑。后来法学院的老师告诉我,在实际工作中,不管是合同审查还是商务谈判,要真正理解法律人的定位,更多地站在业务部门的身边,帮助他们促成交易,法务所做的工作,是让大家信仰法律,而不应仅仅纠缠于违约责任、争议解决方式。从那以后,无论遇到什么工作,我都会问自己“我们处理的每一项业务的目的是什么,如何从法律角度促成它”。也正是在这一工作理念的引领下,业务部门的同事、高层管理者、利益相对方越来越愿意和我聊法律的细节,法律工作也开始变得不那么艰难了。
只有努力才会被认可
刘海龙:近几年,法律行业发展速度非常快,信息时代下,各种法律微信公众号,以及与法务相关的话题层出不穷,让我产生了很强烈的危机感。如果总处于“舒适区”,很容易滋生懒惰,而一旦跟不上法律行业发展的脚步,很容易会被优胜劣汰掉。
我属于行动派的人,在意识到问题之后会迅速地做出改变,从2014年开始,我开始参与法律人相关的各类交流活动,甚至有的法律微信公众号推出的培训活动我觉得有意义都会参加。去看看现在的法律圈都在做些什么,现在的法律人最关心的话题是什么,2016年的时候,我差不多有一半的周末都在北京学习。
在我即将40岁的时候,我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攻读了人生中第二个硕士学位。让自己从工作状态回归到校园学习,再将学到的新知识运用到自己的法务工作中,这种意识的转变带来的最大收获是开阔了视野,对法务工作也有了更新的认识,打破了以往只低头做事情的方式,慢慢学会了边学习、边思考,一边和外界交流,一边做好法务工作。
刘海龙:这三年是法律行业变革最快的三年,对市场的认知、对自己的定位,很多想法都会被颠覆,不是刻意去颠覆,而是市场发展得太快。就像是法务圈里大家常说的那句话:“在现在的整个法律行业,包括作为法律顾问,不是你做错了什么,而是别人比你做得更好。”如果思维不转变,未来或许一点机会都没有,我觉得这是件特别可怕的事情。
这两年我们法务团队的力量在不断扩大,陆陆续续招聘了26名法律硕士,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现象,说明法务团队是被企业认可并且需要的部门。随着新鲜血液的注入,也会伴随一些压力,法务团队能不能管理好,如何能够更好地配合其他部门的发展,这都是摆在我面前最现实的问题。我偶尔会发现,有的法务二十几岁的年纪思维却很陈旧,故步自封得厉害,没有自己的法律思维和想法。
在我看来,如果想要让法务的价值被认可,最关键的还是靠自己的努力,因为机会永远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我经常会和团队的同事说,法务能够参加管理层的会议,对个人成长来说是件很好的事情,能否把握住机会关键是法务是否愿意主动多做功课。自己的专业能力是否能够达到一名优秀法务的标准,能在会议中说些什么,事前需要准备哪些工作,如果遇到涉及企业法律风险的事情应该如何回答,能够找到什么样的法律解决方案。如果像是吉祥物一样仅仅是坐在那里听一听的话,就是完全没有意义的浪费时间。做事情一定要走心,走脑,凡事多思考,一定要做足功课和准备。
最难的是,只有一个客户
刘海龙:对于法务来说,压力有时候会源于外部的专业律师。以往,法务传递给企业领导的信息是可以经过自己筛选过的,但是在如今信息化透明的时代,企业领导有机会接触许多的法律培训和法律专业资源,需求也会不断变化,而这些资源在过去是专属于企业法务的。对于法务来说,未来的工作要求会变得更高,需要具备更快、更精准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如果自身的“手艺”跟不上,很容易被外部律师所替代,这也是做法务比较尴尬的地方,因为法务很难做到专业化,更多的时候是以全科医生的形象出现。但是随着法律行业市场的细分,企业对法务的要求不仅仅是拿出一份解决方案这么简单,管理层总是希望法务既懂投融资,又懂建设工程,还要精通人力资源方面的业务,这是对法务综合能力素质的要求。所以一些新兴业务,公司法务是不容易独自做起来的,往往需要依赖外部律师的配合,这无时无刻不给管理层传递一种信息,好像外部律师会做得更好。
举一个比较直观的例子,口腔医院的牙科医生,平时每个人的技术都很好,结果有一天院长需要做外科手术,突然发现这些人都不给力,但是面对一个骨科医院的普通医生他就觉得特别好,因为在经验积累、业务熟练程度方面,骨科医生都占有明显的优势,而这些问题,也成为法务在工作中经常会面临的压力。
律政君:对法务来说最困难的事情又是什么?
刘海龙:企业法务最难的是只有一个客户,就是自己所在的企业。当你面对自己唯一的客户时,“他”的体验好不好,直接关系到法务部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价值。
其实企业中和法律有关联的所有部门都可以看作是我们的客户,我们需要站在业务部门的角度去想问题,给他们提供解决方案,决不能只站在裁判者的角度说NO。每一次和业务部门打交道时,他们最直接的客户体验不是加分就是减分,如果体验总是不尽如人意,时间长了会发现法务工作越做越难,会成为业务部门的绊脚石。为了提升法务部的工作,我也一直在思考和改变。对于法务部的工作情况我们开设了一个匿名满意度评价系统,可以随时对法务部的工作进行评价,如果有做得不好的地方,我们可以及时察觉,也会积极地改进。
像老板一样思考
刘海龙:我曾经提出了一个理念:Think like a CEO,翻译成中文就是像老板一样思考。如果我们的站位只局限于用法律眼光去审视别人的工作,你会发现大家越来越不认同你,虽然法务说得都对,但是帮不上业务部门任何的忙,也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
比如一个城市的雾霾比较严重,就完全否定这个城市不适合工作和生活,这是一种很极端的想法。现在有许多APP软件都在做健康管理,比如几点钟起床,几点钟适合运动,每天的饮食如何搭配等等,这些在日常的生活中都是可以去管理,可以去减小一些损害的。法务部也是一样的,要做到企业法律风险的日常管理。
法务如何在不完美的情况下,将损害风险降低到最小,这是最重要的事情。做事情不能简单地说no,要多从yes、but和if的角度去想问题,第一时间提出解决方案,探讨在什么情况下事情是可行的,如果要做这件事情需要具备什么条件。任何事情都多往前探一探,让业务部门感觉到你是和他们站在一起的,是想方设法帮助他们去做成事情的,对他们来说是受益的,那么大家就会愿意支持法务部的工作。
刘海龙:每一年开工的时候,我都会带领团队主动去拜访业务部门,与他们进行交流,了解业务部在新的一年中要开展哪些项目,有时候在业务部还没有厘清自己的需求时,法务部就已经帮助他们分析了未来可能会遇到的法律风险,提出应对预案。这种主动帮助业务部门梳理工作思路,帮助他们提高战斗力的行为,会让他们会觉得法务部门很给力,不是来挑毛病的,是来提供支持的。
有时候业务部门也会主动来法务部交流,涉及投资谈判的,法务部会告诉业务部门哪些是必须据理力争的,底线是什么,有哪些方面在一定程度是可以接受的,这样业务部门和法律部就形成了一种良性的互动。
刘海龙:企业法务在做项目的时候,不仅需要具备法律思维,还要具备商业思维。在面对商业项目时,首先从商业的角度去了解这是一个什么项目,会需要哪些审查,在哪方面存在法律风险,只有具备良好的商业思维,才能找到项目的关键。
比如要投资一家咖啡厅,首先要寻找合适的地方去租赁商铺,从网上下载的房屋租赁合同往往满足不了商业方面的需求,比如商铺门口如果施工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损失,咖啡厅店牌的广告能不能挂,尺寸多少,用什么光源 ,这些都是需要在纸上固化下来的,所以法务具有一定的商业思维模式很重要。
所有创新都源于“痛点”
刘海龙:作为企业法务,一定要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定位,在每一次的法务培训会上,我都会和团队强调一个问题:自我驱动。企业法务的角色是什么,能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把事情做到位,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和方向,不能总是被动地去做事情,一定要有创新的想法,驱动自己每天去想问题,多分析,应该抱有创业者的心态。
每一次的创新的背后,是因为我们存在这样那样的“痛点”。我们刚开始推行企业法务职业能力测评的时候,也会听到不同的声音,有的人会说平常的工作都做不完,哪有时间去参加考试。但是我认为做任何事情是要有态度的,如果存在困难,可以来找我,但是职业能力测评本身是对团队能力的一种提升,如果考评合格,说明你是认真准备过的,至少能够证明有一种积极做事情的态度,如果考评不合格,我们也会毫不留情的通报。
在克服了诸多困难之后,这个考评制度推行下去了,也提高了每位团队成员学习的积极性,今年有五十多名法务参加了考试,成绩优秀的更多的是从业10年以上的资深法务管理者。通过这样的考评制度,也便于法务部发现和培养更多的法务人才。
刘海龙:今年法务部门收到的合同有28000多份,每年面对的合同都是好几万份,如果每一个合同都从头看到尾,一份合同几万字的信息量,光靠法务团队根本无法完成。为了能够有效地管理合同,2013年,我提出了二维码快速识别、防伪处理与法律业务融合的方法,建立了合同审查数据系统,利用二维码扫描枪快速检索定位合同、授权及法律业务表单功能,对核心信息进行加密编码处理形成二维码逐页注入相关文本及法律业务表单,实现各类法律业务的高科技防伪处理。
无边界法律服务团队
刘海龙:这是个专业细分的时代,没有谁能够包打天下。法律服务行业和医疗行业很相似,一位资深的眼科专家在遇到外科手术时往往也束手无策。传统的法务工作范围涵盖了投融资并购、招投标保障、建设工程、劳动用工、知识产权、诉讼管理等诸多领域,单凭一个人很难在这些细分领域深耕,公司管理层和业务部门也容易留下法务团队不给力的印象。
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法务部门的作用,我们在国内率先组建了“无边界法务团队”,就是为了适应公司发展对法务团队的专业化需求,选拔优秀法务人员以相关专业领域作为项目主攻方向,帮助法务人员深化对业务管理的认知。
刘海龙:“无边界法务团队”各项目小组打破了原有的工作隶属关系,更加倡导基于平等的自我驱动工作模式,并运用印象笔记、亿方云等现代管理软件进行团队管理、知识管理,通过对接国内各细分领域法律专业机构,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调研、课题研究、典型案例会商、巡回演讲、成果汇编,消化吸收国内细分专业领域的先进成果,有利于打造公司内部“一专多能”法律智库,为公司解决各类疑难复杂法律问题提供快速响应支持。
“无边界法务保障计划”启动以来,先后已有32名法务管理人员加入7个方向的项目小组。下一步,我们将把“无边界法务保障计划”延伸到各专业部门,吸纳专业管理人员共建复合型、学习型团队。
文| 刘琦
转载自“方圆律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