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合伙人之一
我今天站在这里其实并不是以我们公司的这么一个身份,一方面是以个曾经的法律人,我也是当过律师。但是我们当律师的人我们站在这里的时候,法律又护着谁,法律是什么?尤其是回到我们今天的一个主题是,法律互联网的未来。所以我们首先要解释的是,对我们所有的人来说,这个生态系统当中,法律到底它是个什么东西?我相信是所有在座的很多人你们都会有很多不同的看法。那还有,未来并不是当下。刚才有很多讲当下,就是怎么体现效益问题,分享一下当下的经验。所以我觉得我可能会跟大家讲的都不太一样。
我今天所描绘的那一个,也许是10年或者20年以后才会发生的场景。但是作为我们每一个人,我们除了是法律的工作者,我们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就是说我们其实每个人又都是法律的消费者。其实你即使是律师,我们也在消费着法律,我们要向法庭提交各种各样的文件,然后我们也在感受着我们作为用户,法律对我们所发生的作用。另外一个身份是我们同时还是法律的创造者。其实现在是说法律是由谁制定的,是由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但是,在互联网时代,我们人人都是这个法律的参与者,我们是有能力去恢复它的改变。
所以,今天我主要来讲一讲我站在一个跨界的,我曾经是个法律人,又成为了一个互联网人,在我的眼中我看到的是,是整个两者结合的未来是什么样子。
那么主要是分成几个方面,首先法律它是什么?刚才我大致已经把这六个问号大致稍微讲了一下。
首先,我们理解法律到底是什么?在我们每个人生活当中,法律是我们每天所使用到的一个工具,既可以是我们生活的工具,但它更多的是我们所生存的环境的秩序。因为如果我们大家每个人都是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自己的问题,那么我们就很容易去伤害别人。比如交通规则。他们都让你,该你停的时候,即便你再怎么忙你也得停下来,不然你就会伤害到他人。所以它其实是为了保证我们个体自由的情况下,所出来的是规范整个社会环境的这么一个秩序。所以说,我觉得这个就是法律本身的价值。它本身的背后不在于说那一些条条的法律条文是什么,条文只是手段,目的是什么?
法律就是为了解决能够让我们这个群体性的生活更加有序。那么如果说它就是我们这一个所生存的社会和环境的秩序,在更小的范围,它有可能是说企业的秩序、产品的秩序。其实,法律的本质就是秩序。
回到以人为本,我们最终法律的本质。这句话是以前诺基亚有一句广告词叫科技以人为本,但其实所有的产业最终都应当回到以人为本,这些人是谁?就刚才我已经讲了,就说其实是从消费者的立场,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法律的,既是它的秩序的缔造者,也是法律的一个消费者。
在整个的未来的大蓝图里面,其实社会有这么几个群体。比如说我们会有一群是立法的,我们有去执行它这个法律的,最终还有去司法去校验它的。其实一些生态就包括在这个过程当中,各种各样服务。类似于说,如果在互联网行业叫RSB,就是类似于多样性的服务的提供方。那么律师也就是围绕着这个生态产业当中的一个角色而已。
到互联网这个层面,法律是什么,刚才已经讲了法律它就是秩序。但是秩序如果说我们用互联网的这个思维来考虑的话,它其实也是一个产品,它是需要被迭代的。所有的东西,大家知道苹果的手机从一代开始,到现在有六,摩尔定律说每18个月,整个产品,技术就会被更新一次。
实际上,我们所生活的这一个法律的秩序和环境,它的迭代和更新的机制是什么样子?我们在推动着它的迭代更新,让它变得更加适合我们这个市场的过程当中,我们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刚才那张图,其实立法、执法、司法,它就是这个整个大市场里面的一个闭环。通过司法去修正它的执法,去修正它的立法,从而让它变得更符合我们这个市场和用户的需求。
比如说,我举个例子,今年3·15的时候,我们颁布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修订,修订生效了。但是这个修订的本身,它只代表了我们很好的这个愿景和假设。但是具体在执行到,就跟你产品发布一样,具体在执行当中会遇到哪些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是否会得到很有效地采集,并且回头来修订到立法,这个的闭环,就是我们整个社会法律进行运行的效率。
我们来看一下,在非法律的这一种,非互联网时代下,这个效率是怎么呈现的?最早的时候大家可以,我举个例子,道路交通法出来的时候,它是一个立法,到最终最高院,推动这个道路交通法的最高院司法解释出来,这个的路径花了10年。就是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没有实现我们当中各个角色之间的互联互通,而且有大量的人在这个过程当中,其实它效率是没有明确的行为指引,然后不得不到法院去追求一个,我们对这个问题的一些解决方案。那么如果是到了互联网,到我们今天有这么多技术,可以改变我们所生活的法定的这个秩序的情况之下,那么如果说用一个互联网的术语来说,它叫什么呢?叫迭代的周期。
从立法、执法到司法,如果道交法走了10年。那我希望,在我们所生存的这个环境下,我们能不能够靠自己的力量去推动这个迭代的速度。如果说能够从一部法律出来,到最终这个司法解释这个迭代能够把它提升到一两年,这个对整个的社会价值会是非常大的改变。而这个其实就是我们所有的人要去努力的方向,所以这个就是法律的迭代。
而事实上,迭代的这个概念其实并不在于说我们当下有多落后,当下有多先进,而在于说只要你的迭代的速度够快,就一定能够实现这个超越,因为我们的未来看的就是这个速度。那么现在我们很多时候大家都会去参照,去观察这个法律的变化。比如说某一法律国外是怎么规定的,但是我们其实是没有看到是,它所深处的那一个环境,以及它是如何迭代的。我们所有的法律工作者都应当有这么一个领略,我们要能够有能力去看过去,有能力看未来,以及我们如何去带动它的变化和迭代。其实不仅是法律本身,人也是一样的道理。
为什么我们要到这边去学习和互动,就意味着每一次和不同人的交流就是我们个体思想的一次迭代,你每天进步一次,你就会变得跟以前不一样。所以说整个行业迭代这是他最大的价值。
还有一个是创新。其实固有的围绕着原有模式的这种改变是互联网非常大的一个特点,这是突破原有模式。刚才春雨医生张总讲的时候,他就提出来,我们要改变整个医疗服务的模式。
其实法律服务的模式是一样的,这个过程当中需要有大量的投入,目前是法律服务行业的专业分工还没有形成。甚至是说有很多的这种用户的意识层面的问题都还没有唤起他们的意识。所以有大量的人需要服务,创造这个市场能够应对在用户,不是律师的用户,而是真正的老百姓。
如果我们假想一下,把服务行业要变成是人人都能享受得起的,人人都能够可触及的,如果说是一个收入在3000块,没有学历,如果说是中专,然后他看不懂法律,他也花不起律师的费用,但是在他遇到困难的时候,他可以平等的跟所有人一样去能够享受到服务,这个应该是法律行业努力的方向。在这个领域内不断的创新,这个就是整个一个法律行业应该做的。
刚才我其实已经讲了一部分了法律用户的痛点是什么?我们不能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问题,因为我们是接受过高等教育,我们是懂法律的,但我们的用户不知道。那他们有哪些痛点呢?
第一个门槛,大家都觉得我们一些法律人喜欢一句话,我们要用法言法语沟通,但实际上这种沟通本身就造成了我们和用户之间的隔阂,用户不懂你的那套语言体系。换言之来说,如果是说每个行业都只用自己的语言体系跟别人沟通。比如说医生跟你沟通的时候,跟你沟通说你的血球蛋白怎么样了,你某一个指标的体系怎么样了。这个的话其实作为我们非这个行业的用户来说,根本就听不懂。最后有一个医嘱的,你要做什么事情,他会做翻译的作用,而这东西才是真正用户想听的,想看的。可以打破法言法语的门槛。能够让它变得所有人都听得懂和看得懂。并且能够把它变成可执行的动作,这个是我们这个行业需要迈出的非常重要的一步。
第二是效率。大家讲得非常多的在法律和用户和沟通过程中怎么去提升效率,但事实上大家都知道民诉法规定了是说我们到法院去审理,一审是六个月,二审是三个月。换言之来说,如果说我一个案件,尤其是现在法院案多人少的问题是非常突出,再要增加立案的门槛。那我们可以想如果法律工作者就这么多,我们按照能量守恒的原则,我获取了公平的原则我牺牲了什么?牺牲的就是效率。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来提升这个效率呢?其实所有的行业都能让用户有能力去化解这些他们的纠纷或者困惑。并且能够以极低成本的方式取得他们要的结果。
我们曾经假设过如果有一套预判系统,司法的预判系统,能够把那些法院在裁判当中的裁判要旨,以及把这些所有的过去案例以一个大数据的方式呈现,最后再以用户能够听得懂的语言看得懂的文字,让他自己输进去条件,比如酒驾,我的地点、人、酒精的浓度,结果,最后法律规定的我应当承担的责任,像这些我不需要请律师来为我翻译这些东西,我自助式的可以获得的这个服务。站在用户的角度能够生产更多的工具,让他们能够不须要借助于旁力,不须要借助于他人,而简单的以格式,以结构化选择的方式来实现,这样的话就是能够对我们整个社会教育起到非常重要的一个提升。
第三个是成本。成本是什么?大家不要认为是说律师费50块钱,或者诉讼费的50块钱是成本。其实对所有人来说最贵的是什么成本?时间成本。我们如何节约客户跟我们沟通的时间?如何用客户听得懂的语言跟他沟通,如何能够让客户不用再请律师为他做法律的翻译工作,而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去实现。能够让它节省更多的时间,这个也是律师行业当中有大量的人需要去记住和解决的问题。所以说回报客户不要以我们做沟通的用户的代表,而要回到大量的那种非法律专业的用户,大家知道法律行业里面,律师多少?才26万人。我们十几亿人当中才26万人是律师。剩下的都是不会法言法语的用户,也都是收入不高的那些人,那么公平原则,如何让他们公平的享有,我觉得是我们所有的法律人要努力的方向。
刚刚我已经介绍了法律服务的价值在什么地方?
第一,对法律本身的解释,这个解释并不是说个人的理解。而是说在这个里面我们所认为的价值,这个价值是可以通过工具型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把零散在社会各地的执法者、司法者对自己的解释,我们能够更多的去交流,给客户一个具体性的答案。不然的话很多的客户他会说张律师告诉我是这个样子,李律师告诉我那个样子,法院又跟我说不可以,那怎么办?谁说的才作数。所以解决这个问题,解决法律的解释问题。能够把他变成确定性,这个是用户一个非常重要的需求。
第二个是预判,大家都知道法律最大的作用就是预防,但是现在没有起到预防的作用?就在于他的门槛太高了,而且不太接地气。换言之来说,如果我能够把在我这个具体的场景下一些具体的要素能够输进系统,系统就能够给我一个结果。这个其实才是真正能够贴合用户需求的整个预判的产品,而不是只是仅仅的一个条款。
如果说能够通过数据定位出来,在哪个领域最容易犯的问题,它往往就应该面对的是一个更多的宣导,更多的教育,而不停留在发生事情以后,再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所以这个是整个的核心价值,而回报用户的核心价值。
最后我们说一下法律生态,传统法律的一个生态,和未来法律的生态。传统法律的生态,跟我们没什么大关系,立法就没有大关系了,其实还是太少了。然后司法和执法,这都是政府做的事情,好像跟我们也没太大关系。
但是未来的法律生态,首先就应当是我们,每一个人,以我们自己为中心的,因为立法者不是别人,是我们自己。它是我们整个所身处的环境,所在的秩序,执法者它也不是别人,我们也可以通过我们当中的人,或者是说通过我们的方式去影响他们,让他们成为我们中的一员。而司法者,我们就是每天在进行这些工作的人。所以说,以公民为中心,以所有的每个个体为中心的这套体系。
描绘一下未来法律生活的场景,收入在3000块,学历不高的一个人,当他出生以后,我们所经历的法律社会和环境,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它一定不是当下,但也许它是20年、30年以后会实现的一个未来。如果当他出生的时候,他所有的数据信息,能够是在医院就能得到同步的存储,他的出生时间和地点。然后,由这个系统同步的传给他当地所在的公安系统,不需要你出生完以后一年,或者说一周再去重新填一张表格,对吧?填表格的工作就是时间。而填表过程都需要有人审核,如果是说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就是一个数据化的一个环境,那么它就应该连接在一起,在你出生的时候,就应当完成这个数据采集和数据的交互。
然后,那么到结婚的时候,现在的模式是什么样子呢?比如说张三和李四结婚,他们两个得选一个特定的日子,然后到婚姻登记机构去提交户口登记表的,要照片、体检资料一堆的文件,这个都是《婚姻法》规定的,如果在数据化的未来,应该是怎样呢?张三在杭州,李四在北京,如果系统能够通过技术去解决身份认证的问题,我们都有客户端的应用,是可以确认你就是张三他就是李四,我们甚至都可以,不用在上班时间去婚姻登记。为什么一定要?你上班,我也上班啊?为什么一定要我请假到你这来登记呢?
我们可以在不同的时间,甚至说一个是在晚上10点,另一个可能是在中午12点,然后各自登录同一个应用,确认身份以后,提交个人的资料,完善个人的资料,又都是能够通过数据交换的方式来实现的。你不是要我的这个户籍资料吗?我授权公安局把这个资料提供给你,然后管辖权会根据你的出生人的登记资料自动的分配它的管辖。最后是通过3D打印结婚证,把婚姻登记的过程完成。而最终到了司法这一端,到了要离婚的时候怎么做?我们又再回到同一个地方。因为纠纷的源头在哪。
我们又回到当时那个APP,回到当时中心端。比如说我问你有没有协议,房子有没有解决,小孩有没有解决?这些问题不需要律师来问。因为我们的就哪些?然后,如果说能够让人自助式地去把这些该解决的问题都解决掉。系统还可有邀请你社区的那些大妈来做这些调解,最后不成,我们在线直接把所有的数据一键式的提交给法院。
为什么要我去举证?举证都是些客观发生的事实,这个过程都已经被数据完整地记录了,为什么要举证?为什么要公证?为什么我还要在特定的时间,到某一个时间点,双方还得同时在场?那么如果是真正从便利和效率的角度上去说,双方没有争议就能够完成这个事情的交换,然后完成裁判。最后还能统计出来,比如说哪个省市因为什么原因离婚率比较高,未来是需要加强哪个方面的预防和教育。
如果是说是我们当代的人,现在这个是有点痴人说梦。但我觉得是说,如果在互联网再往下继续发展,这一天的到来不是不可能。那我希望是说,不管我们今天是不是,也许这一天到来的时候,也许会发生极大的变化。但我觉得无论如何,我们站在一个法律的消费者的这么一个视角,这个都应当是我们要去追求的那个未来。因为它会让我们的下一代所生活的环境,比我们更加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