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祎
来源:无讼
企业法务作为处理企业法律事务的具备法律专业知识人员,必然面对各种合同审核、纠纷处理、法律意见、诉讼等。其中,法律意见又是相较于合同需求频次较低,但地位不言而喻的业务需求。一份好的法律意见,可以使得领导层知悉事件原委、法律性质以及法律处理期待等,是纠纷处理决策的重要依据。本文根据个人经验吐血整理,也是吸收了N多教训的成果,且仍需继续学习提升。
日常的合同审核等业务很难直接上升到领导层,也很难体现法务的存在感。还记自己得刚进入现在的公司第一年,7个月的时间审核了1千多份合同,业务量大人员有限(嗯,就我自己),不过似乎除了合同没做其他事情了。年终部门汇报时,我发现对于法务部领导而言,我的价值以及法务部的价值都无法很好的体现,没有可以去展开汇报的东西,这件事让我思考了很久。合同审核的好是基本功并不容易被发现,日常业务很少会被有针对性的去注意,更多的只是签没签。法律意见则不同,是对重大事项和纠纷,专门出具的事实与法律专业内容及处理建议融为一体的文本,是领导层决策的重要参考,写的质量以及是否包含了领导想应该看的内容,尤为重要。
何为法律意见
顾名思义,法律意见即针对特定的事情从法律方面出具的相关意见。作为成文法国家,法制化国家,行为需要在法律赋予的自由尺度下为、或者不为以及如何为。律所给企业出具法律意见较为常见,针对企业具体咨询的问题而有针对性的解答。然而,看似找找法条堆砌即可成的法律意见(书),不同的律师出具在内容安排、信息量、甚至最终的结论上都会有很大区别。我相信有一大批年轻法务,至今没有给公司出具过法律意见。是因为没有契机?因为领导没提过需要?没有遇到需要出具意见的纠纷?还是因为从来就没有想过这件事情。
出具法律意见的情形
法务部门在特定涉及法律的事件发生时,主动出具法律意见并提交领导层甚至发送全员,起到提示作用。法律具有稳定性和可期待性,但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各种新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法律常会展现出滞后性以及适用需要解释、进一步细化的客观现状。法务服务着的360行(事实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有26大类,具体多少小类没数)中,只会因业务居于传统还是新兴而存在着法律调整频率不同,但绝不存在一成不变。而且每个企业都要面对的《劳动合同法》《商标法》《合同法》《公司法》等及其司法解释、规定等也不断变化着。新的法律法规或者解释出现,具有指引性质的法律适用案例出现,主管部门新规出现等任何会影响企业日常经营或者决策的,都可以主动出具法律意见。
2根据需求出具
直接影响业务的法律规定颁布或被修订
作为新兴的互联网+(外卖、O2O、P2P等)、共享业务(共享单车、雨伞、健身房等)等业务形态的出现及迅猛发展,短期内会出现部分层面法律监管的不到位甚至空白,进而伴随着行业乱象、消费者纠纷产生。法律规制随时有可能到来,且到来即意味着重大影响。如网约车行业,新规应需求呼唤而生,《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发布,后各地也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实施细则。新规必然会对业务规范,资质许可、服务规范等问题作出要求,尤其是资质要求,是每个从业主体不可逾越的界限。此类重大法律规定的发布,作为相关企业的领导层一般会主动要求出具法律意见,甚至为了更放心会请资深律师出具。但是,我们作为法务,要准备的妥妥的,领导需要我们立即提供,领导没提我们也应在相关规定发布后第一时间主动出具。当然,法务作为专业背锅侠,重大的问题也可以请外聘律师出具,以稍微减轻锅太多的负累。
出现重大纠纷需要决策
重大合同纠纷、收到侵权律师函或通知、被他人侵权、企业内部如离职纠纷等法律相关纠纷,都需要法务出具法律意见。
法律意见应该具备的内容
法律意见都会出,但好的法律意见着实要求不低,逻辑思维(不是罗胖子那个“逻辑思维”,就是逻辑思维的逻辑思维)、法律素养及功底、对事实的了解及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等缺一不可,且要融会贯通的运用。
法律分析需要建立在具体的事实之上,没有两件完全一致的事实。且,作为管理层并非完整知悉事情的原委。第一步需要和经办人深入沟通,请其陈述整件事情的经过,然后结合法律判断针对性的提问,明确事实。建议沟通完请经办人形成书面文件发给法务,或者出于服务人民群众的理念,法务整理后书面发出请经办人确认。以确保事实属于事实,事实无遗漏。确认文件最后可以加一句,如事实陈述有遗漏,请回复沟通补充。
事实是法律意见的基石,基石不稳则有可能高楼倾塌。了解事实后的陈述也考验功底,需要精炼全面不缺失重点、有层次清晰的展示出来,实现老板看完基本对事实不会追问的要求。
示例-事实概述:
我司法务部于2017年8月15日收到X公司律师函,主张我司A游戏软件使用的商标“QAZ”涉嫌侵犯其注册商标专用权,要求立即停止侵权并与其联系协商损害赔偿事宜,如5个工作日内未联系其会通过司法途径维权。律师函附有X公司“QA2”商标注册证书,该商标于2011年核准注册,核准类别为9类含有“计算机游戏软件”。我司商标“QAZ”已于2017年1月1日向商标局提交注册申请,目前处于审理阶段。经与业务同学确认,我司将“QAZ”用于游戏软件的下载页面,登陆页面,宣传推广资料中。经初步查询,X公司在2010年-2011年期间有使用“QA2”商标,作为单机游戏的名称,且根据其官网信息显示,“QA2”游戏已于2012年5月关闭服务器,停止运营,之后无相关使用信息。
2法律分析
法律法规:
法律分析部分,不排除有人堆砌法条,而且是大量堆砌,更可怕的是只堆砌不解释。此时,自己内心都得问问领导为什么花钱养自己。法律分析部分,建议结合事实,对重要事实的法律性质进行明确,并精确引用涉及的法条。引用法条部分,尤其是不甚熟悉的领域,容易陷入只引用法律规定,而没有提及更加实物和细化的司法解释等相关内容,进而实操性较弱。日常多积累法律查询工具,如“无讼”平台集法律法规、案例、法律信息于一体,检索智能化,人性化,法条部分还明确了在判决中的引用情况。
相关案例:
法律法规规定能给以指引,但是同类型尤其是事实部分较为相似的案例,却有鲜活的参考作用。简要的引用,同时总结此类型案件的简单判决情况,使得预期更直观。
示例-法律分析:
根据X公司律师函所述信息及资料、我司业务同事就我司“QAZ”使用情况说明以及网络检索“QA2”商标使用及权属情况等相关信息,法务部做出法律分析如下:1、X公司商标与我司商标是否构成相同或近似。我国《商标法》规定,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的;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近似的商标,或者在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容易导致混淆的,构成商标侵权。首先,两件商品都属于游戏产品,初步判断属于类似商品;其次,两商标不构成相同商标;再次,根据《商标法司法解释》规定,“商标法第五十二条[现行商标法第57条一款第(二)项]第(一)项规定的商标近似,是指被控侵权的商标与原告的注册商标相比较,其文字的字形、读音、含义或者图形的构图及颜色,或者其各要素组合后的整体结构相似,或者其立体形状、颜色组合近似,易使相关公众对商品的来源产生误认或者认为其来源与原告注册商标的商品有特定的联系。”,因而从音、形、意及排列组合看,两商标均由3个字符构成,且前两个字符相同,最后一个字符视觉效果有一定近似性,尽管具体含义不同,但很有可能构成近似商标;最后,近似商标要求容易导致混淆,是否有混淆可能性。2、混淆可能性而言分析:X公司自2012年后即未曾使用其商标,围绕“QA2”商标已经形成指示、识别、质量保证等作用有限。……3、损害赔偿分析:……综上……。相关案例如某某诉某某案中,对于近似商标的认定为……;某某诉某某案中,对于注册商标权人连续多年未持续使用,损害赔偿部分的认定为……
3法律意见
在查明事实,分析法律规定的基础上,需要法务结合专业素养、经验给出基本的法律判断。由于立法技术、法律理解与适用等原因,相近的法律事实也有可能司法处理结果不同,因而意见部分要表述严谨慎重,切记一刀切。法律意见的意义,在于指导实践,要注重可操作性和操作成本。内部法务之法律意见不同于律师法律意见,还要考虑企业商业运作实际,在法律允许的框架内给出合理、可操作、成本最优的法律意见。
示例-法律意见:
结合法律分析部分的情况及结论,尽管极有可能不构成侵害商标专用权,但X公司拥有诉权,我司无法阻止其起诉。从法律端提出处理意见如下:1、整理事实及法律依据,与X公司取得联系充分沟通,说明我司行为的正当性以及不侵权行,可根据需要委托国内知名律所出具法律意见。根据沟通情况进一步确认后续处理;2、鉴于X公司对其注册商标的中止使用已经超过三年,可以提起“撤三”申请,请求商标局撤销其注册商标;3、准备相关反权利通知文件,以备X公司向游戏平台发函时能第一时间做出妥善回应,减少损失。4、做好应诉准备,如X公司行为尺度超过必要限度损害我司权益,可以提起诋毁、不正当竞争等诉讼。
法律程序及成本
此部分是大多数律师出具之法律意见中不会体现的,一定程度并无体现的必要。但个人觉得,作为法务部出具的意见,为了服务好领导,减少领导看完意见还需要确认大量问题才能决策的情形发生,十二分有必要。任何时候,成本都是一个无法逃避的问题,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都与决策结果息息相关。
示例-法律程序及成本:法律程序:一般双方之间的沟通周期,结合彼此的时间要求协商确认即可。如进入诉讼阶段,有较为严格的流程及时间要求,整个一审诉讼周期预计半年左右,如果被告提出管辖权异议,周期会更长……;成本方面:1)律师函单价,长期合作的某某所1万块,如聘请某某所等知名律所律师,预计3万左右;2)诉讼成本,缴纳法院的诉讼费用,根据主张的金额不同有具体的计算。聘请律师的费用,与案件标的额有一定关系,但总体市场价应该在……。
以上,为结合个人经验的初步总结,具体不同事件的法律意见需求及侧重点会有不同,本文仅供参考。
1.本文法律规定,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条例以及部门规章、相关司法解释,细则等所有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2.示例内容中事实、案情、商标标识、成本价格等均为虚构,雷同可能性应该较小。
更多精彩文章请扫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