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的成就世人有目共睹,每一次带来的惊喜都令人津津乐道。世间对阿里成功的各式解读也层出不穷。你也许知道阿里公司治理架构的核心--湖畔合伙人制度。但是,你也许不知道,阿里的30位合伙人中有3位是法律专业人士,堪称阿里的三大法律护卫。
三位法务合伙人究竟从阿里分到了多少钱,已经没有再去猜测的意义。钱到了一定数额之后,就只是一个符号而已。仅从阿里巴巴IPO就花了1580万美金的法律咨询费就可以管中窥豹。今天,就为你介绍占阿里合伙人1/10强的三大法律护卫。
蔡崇信生于台湾,持有耶鲁大学法学院法律博士学位,拥有美国纽约州执业律师资格,原初创十八罗汉之一,现为阿里集团董事局执行副主席,除马云外的唯一一位永久合伙人。
在阿里巴巴,拥有律师执照的台湾人蔡崇信的真实身份,也是一位CFO(首席财务官)。在马云心里,蔡崇信是一个注重细节的人,他能够协助处理一系列的交易直至帮公司成为业界的主宰。
正是蔡崇信起草了十八份完全符合国际惯例的英文合同,在湖畔花园炎热的夏夜,挥着汗水对着白板给所有创始人讲解股份权益的划分,最后让大家签字画押。这就是阿里巴巴“最高宪法”合伙人制度的雏形。
1999年8月,马云在美国融资一无所获。正当绝望时,蔡崇信借道高盛旧相识博来一笔500万美元融资。后来,马云见孙正义,后者坚持投资4000万美元占有49%股份。马云正欲妥协,但蔡崇信说NO,反复争取到只要2000万美元,避免了股份的过度稀释。2004年,蔡崇信回台四处融资,筹到8200万美元助马云吃下雅虎中国。2007年和2014年,又是蔡崇信亲自操刀,阿里巴巴B2B与集团分别整体上市。
——在阿里巴巴,蔡崇信有“财神”的称谓,这一点也不为过。阿里巴巴的幸运也就在于,在事业开始发展的最早期就有了一个解决一切财务、法律疑问的“守护神”。
2014年,阿里巴巴公布30名合伙人名单,蔡崇信、俞思瑛、石义德三位持有律师执照的法律人位列其中,其中蔡崇信还是除马云外唯一的一位终身合伙人。这被法律界人士称之为“法务总裁”时代的到来。这种向往催动着越来越多的法官、律师们,开始把目光从体制内转移到体制外的IT圈。
石义德生于美国,资格,现为阿里总法律顾问,30位合伙人之一。
石义德2007年加入阿里,马云盛赞其“是一位充满干劲和拥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士”,“将会在集团内担当重要角色”。石义德是30位合伙人中最年长的一位,有超过20年的法律从业经历,在企业并购、上市以及知识产权领域具有丰富经验。在2014年一年中,他领导的阿里法务团队就完成了超过50桩复杂的并购案件,《金融时报》还特别指出了他和阿里对于数据在法律领域应用的重视。他关注电商平台的信息安全和有效使用的矛盾,曾坦言“淘宝和支付宝上关于客户交易的数据,公司能在何种程度上以什么样的目的使用这些信息,成为目前遇到的最大问题”。石义德目前负责阿里的全球法律事务。
俞思瑛,中国执业律师,现为阿里集团法务副总裁,30位合伙人之一。
俞思瑛加入阿里前是浙江海浩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长期受聘于淘宝网任外部法律顾问,后于2005年加盟阿里法律事务部。俞思瑛擅长电子商务和知识产权等领域的法律事务,在淘宝打假、网购侵权投诉等方面,为阿里提供持续法律支持,是淘宝网规的守护者。
胡润研究院去年发布的《36计•胡润百富榜2017》(Hurun Rich List 2017, in association with 36G)。阿里系更是有43位上榜股东,仍然一骑绝尘,特别是其中有一名女性引起了整个公司法务行业的关注,就是位列31位的俞思瑛,身价20亿元!
众所周知,阿里巴巴集团是一家创新性的互联网企业,其对于知识产权的重视和保护决心是一贯的。早在淘宝网成立之前,阿里巴巴便有一支专业团队,处理海内外的知识产权投诉。如今,阿里巴巴知识产权团队规模更大、专业性更强、业务内容更广、技术手段更多、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更高。
当权利人的投诉请求没有得到平台支持,当被投诉卖家的申诉请求没有得到平台采纳,这些知识产权纠纷可能就会形成诉讼案件,前者形成侵害知识产权之诉,后者形成用户行为管理之诉。
从宏观上看,阿里巴巴集团法务部门的组织架构呈现横纵交错结构。
BU(Business Unit)法务处理相关事业部全面的法律事务,类似于医院的全科医生;专业法务负责集团各事业部的特定专业诉讼案件管理及诉讼预防工作,类似于医院的专科医生。BU法务与业务比较贴近,对于业务当中的法律问题和实际情况了解比较全面;专业法务囿于专业范围,对于特定法律问题了解和研究比较深刻。当特定的专业问题BU法务认为需要上交专业法务,当专业法务在处理诉讼案件或者进行案件复盘需要与BU法务就某些业务问题进行聚焦,那么就出现了上图所示的横纵线条交叉。
知识产权诉讼团队负责知识产权侵权案件和涉知识产权的用户行为管理案件的处理,这两部分内容构成下游业务,与投诉受理团队密切相关,这种密切体现在四个方面:
1、诉讼预防
专业法务不仅要从风险控制的角度处理好已经发生的诉讼案件,尽量避免败诉,而且要与业务方合作,寻求控制诉讼发生,实现诉讼预防的办法。一般而言,权利人发现平台上卖家销售的商品侵害了自己的知识产权,往往会通过知识产权投诉平台来主张权利,要求平台删除侵权商品,平台按照前面介绍的流程和标准进行相应处理后,纠纷一般就化解了。但也有一部分权利人认为自己的知识产权没有得到保护,诉诸于法律,请求法院予以救济;一部分卖家认为自己的合法经营权被权利人以恶意投诉的方式进行侵害,或以不正当竞争纠纷的案由,或以网络服务合同纠纷的案由,或以一般民事侵权纠纷的案由,将权利人或者将权利人与平台作为共同被告告上法庭。因此,分析原告诉因和其诉讼请求的背景因素,充分发挥投诉受理团队的诉讼“过滤”作用,进一步降低诉讼转化率(2015年度的知识产权诉讼转化率是万分之一),是实现诉讼预防的有效措施。
2、事实还原
当然,诉讼无论如何预防,都不可能避免诉讼。一旦诉讼案件出现,还原事实,查清真相就需要投诉受理团队的数据支持。权利人的数据(权利人360)、卖家的数据(CRM)和相关投诉处理的历史数据(甘道夫)汇总到法务部的诉讼系统,连同诉讼团队自己采集的相关主体的诉讼数据,被知识产权诉讼团队分析、筛选、研究、整理,以证据的形式提交法庭。
(1)标准层面
前面提到的投诉受理团队的处理规则和流程就像实体法和程序法一样,深刻地调整着卖家、权利人和平台的法律关系,尽管这些标准是通过合同约定的方式确定。平台的规则和流程通过诉讼随时要准备着接受司法的检验,一旦这些平台自设的标准因没有法律依据或者没有法理依据而被法院否定,败诉不仅是个案意义的风险,更是系统性风险。因此,在进行知识产权投诉处理标准的顶层制度设计时,法务部的知识产权诉讼团队的智力支持就十分关键。因为他们长期处理知识产权诉讼,充分了解法院对于相关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适用理解和裁判尺度,可以帮助投诉受理团队最大限度地建立符合法院预期的规则体系。
(2)个案层面
在处理知识产权投诉的具体案件时,除了追求标准化的客观结果,有时可能需要在特殊个案中兼顾各方利益,尤其是卖家的经营利益。这是由阿里巴巴集团的商业利益决定的,也符合商业社会正当的逻辑。因此,在特殊个案处理时,投诉受理团队可以发起IPR(IP—Review)寻求法务对于此案的意见。这个时候,法务将根据自己的经验“居中裁判”此案,从单一法律思维判断涉案商品是否构成侵权。当然,这并非最终处理结论,最终处理还需要运营部门高层综合诉讼风险、PR风险和商业利益来进行决策。法务的作用在于确保侵权判断的定性准确,并在定量上,预估好赔偿损失的大致数额。一旦出现决策导致的诉讼,法务部知识产权诉讼团队将负责应对,并向运营部门和投诉受理团队反馈。
互联网行业是一个正在高速发展的日新月异的行业,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崛起和互联网市场的发展,互联网企业法务面临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同时互联网行业的特点也决定了它对互联网法务人员的特别要求。
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变化要求互联网法务除了必要的法律专业知识之外,首先一定要有一流的应变能力。为了满足互联网行业对法务不断变化的需求,互联网法务人员不仅仅是根据法条工作,更多时候还要依靠自己的思维和想法工作,如果保持传统不求变化的思维模式,是赶不上互联网市场变化的,会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不知道互联网企业的业务部门要干什么,而仅仅停留在写合同、改合同的基础上,随时都有可能被别人替代,作为互联网法务一定要有应变能力,明白自己的价值究竟在哪儿,自己能够发挥的价值是什么,才能够更好的从事互联网法务行业。
互联网法务除了要有应变能力之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互联网法务要能够在一次次的变化当中积累经验,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专业知识进行创新,互联网行业的业务几乎随时都在变,更新迭代的速度很快,这就要求法务人员不但要能够适应新模式,还要能够创造新模式,将不断变化的互联网业务同法律结合在一起。
作为互联网行业的法务人员,还要能够实际贴近业务工作。为了更好的防范业务工作中的风险,把控业务的发展方向,互联网法务人员最好要从业务初期就紧密跟进业务,从业务创立初期到业务合规一直到最后有可能的诉讼直到这项业务下架消失,法务人员要和业务部门的工作人员保持密切的沟通,对业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再细化到各个细节的风险把控,才能更好的起到互联网行业内法务部门应有的作用。
对于互联网法务人员来说,还应当具备一定的商业头脑。互联网行业本就是商业性质的,其中的竞争又十分激烈,互联网行业不但业务产品时刻在变,商业模式也时刻在变,这个时候如果还用传统固化的思维去理解和应用法律,是完全无法满足互联网行业对法务人员的要求的,因此作为互联网法务人员,一定要能够理解企业当下的商业模式,甚至是利用自己的商业头脑以及结合专业的法律知识,为企业创造新的有竞争力的商业模式。当企业的商业模式正处于发展顶峰时,互联网法务人员还需要能够保持冷静理智的头脑,明白这个阶段自己应该注意什么,能不能把控好高速发展中的法律风险,能不能在企业利润水涨船高的时候,让企业负责人及时刹车防范法律风险。
总之,互联网行业的法务人员一定要能够紧跟互联网行业发展的脚步,在问题出现之前就能提前介入进去防止损害结果的发生,在业务迭代的同时也能完成自身法律知识的更新和经验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