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审查,明白合同的目的,看清合同的风险,基本就可以出具一份合同审查意见了
这只是对于常见的合同的审查,如果在审查者面前,是一份全新的合同或者是一份非常复杂的合同,是否有可以进行标准化操作的合同审查步骤?
这个操作步骤,首先适用性要广,其次要以识别合同的风险、化解风险为核心,最后要可以加以改进,形成闭环。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合同审查的效能
按这个思路,我整理出合同审查的七步法
第一步
是了解合同背景,包括合同目的,合同主体的交易地位对比等信息。其目的是为了掌控合同全局,为合同审查工作定下基调
合同目的,决定了合同审查的方向,最忌讳不问缘由,上来就是各种意见。这些意见再好、再专业,与合同目的不符,也是白费功夫,甚至引来对审查者专业能力的担心
合同地位,决定了合同审查的尺度。
对方强势,我方则抓重点,抛出一些意见试探对方的反映。对方弱势,我方则强调合理,实则是要求对方按我方需求。
第二步
调查双方的履行能力,主要是合同向对方的履行能力。签合同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双方的履约,获取预期的利益。有的合同方,虽签了合同,但履约能力很脆弱,甚至一开始就隐瞒了履约能力
履约能力调查,也包括自己方的履约能力调查。
本步骤即开始进行排雷的阶段,即排除合同的风险。
是否有能力、有真实意愿履约,是合同最大的风险之一,跟合同条款无关,是合同之外的“合同风险”。
因此,作为第一个雷,先给排掉。
第三步
合同结构模块的梳理,主要是帮助审查人员能看到那些“被遗漏”的部分,排除一些非常明显的风险
合同按不同的视角,可分为不同的模块。
在《企业合同审查的关键:主要模块与核心风险》一文中,我们把合同主要模块化为八个:首部模块、标的模块、对价模块、保证模块、效力模块、救济模块、附随模块、尾部模块
每个模块都有其包含的条款,待审合同如果缺少这些条款或者在这些明面上的条款表述明确错误,如大小写不一致,前后冲突等,则可能产生风险,而这种地雷是比较明显的,也是比较好排查的
第四步
是合同交易流程的梳理,主要是帮助审查人员能看到交易是否符合一般的商业惯例,对己方来说,该交易的流程是否可控,是否是通畅的,是否可以达到合同交易的目的
对流程梳理,也是排除风险的一种。不过,这种排除风险,又更进一步了。
它深入到交易的内部,对交易的逻辑进行考察
当然,这一步的排雷,是保证合同所载条款,可以顺利地完成合同交易,对双方都是必要的,如果真实想进行本项交易的话
第五步
则进入我们说的“内核操作”了,识别合同关键风险,主要就是对交易的核心风险及合同交易行为与强制性法律规定相冲突的地方进行排雷
关键风险是指那些可能增加己方成本的条款或者容易造成不稳定现象的条款
典型的可能增加成本的条款包括价款是否包含税收、付款时间限定、交货时间限定、要求额外支付保证金、违约金的计算方式、造成损失的赔偿范围、兜底条款的适用范围、管辖所在地,等等。
典型的可能造成不稳定的条款包括语义有歧义、表达主观无法明确、对相关情况未考虑到、语义前后矛盾、两个合同的关系未界定、主体资质未核实、赋予单方特别的权利,等等。
第六步
前面第2到第5步,我们都在理顺合同保障交易的同时,排除合同风险,而且是逐步深入,由外及内,由浅入深地排除风险,到第6步,则需要把这些风险的解决办法落实到文字上来,这便是合同审查的文字修改
文字修改是合同审查落到实处的核心一步,否则前面五步就属于“纸上谈兵”
基本的修改操作有改动、增加、删除、提示等
这里有一些修改的常用技巧或称方法,但我相信,只要对前面五步认识足够深刻,第六步应当是水到渠成的。
第七步
仍然回到对风险的考察上,我称为“合同能力的评估”,即合同抗风险的能力的预估
假设合同签订了,在履行中发生风险
那么,站在合同一方,我们实际会损失什么,会得到什么
更进一步,我们把合同拿到法院,拿到仲裁委,我们能赢得诉讼吗
这种对合同胜诉能力的评估,构成了合同审查的最后一个环节
如果经过评估,我们没法取得较为理想的结果
则这一步就成为合同复审的第一步了,我们重新再回到对合同风险的观察中
再重新启动合同文字的修改工作
这便是合同审查的闭环,也是可以不断提高审查效果的管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