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0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国资央企胸怀“两个大局”,在艰难逆境中跑步前进、在荆棘道路上负重前行,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取得了来之不易的发展成就。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开局之年。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作为国之重器,国资央企要在巩固来之不易成绩的基础上,把握时代赋予的机遇和使命,继续奋斗,勇往直前,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
年末岁首,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相继召开2021年度工作会议,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要求,总结2020年及“十三五”以来公司主要工作,分析形势,研究部署“十四五”总体思路和2021年重点工作。《国资报告》编辑部继2017年、2018年、2019年之后,再次深入分析解读各央企工作会议报告,梳理出各央企负责人2021年的八大工作动向。
2021央企八大动向:
一、做强做优做大中央企业的信心更足
二、锚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更清晰
三、国企改革呈现加速度
四、向科技自立自强进军
五、进一步提升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
六、加深党建和生产经营融合程度
七、发挥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引领作用
八、着力突出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
动向一
做强做优做大中央企业的信心更足
文 ·本刊记者 刘青山《国资报告》杂志2021年第2期
“2021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做好国资央企工作十分重要。”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在中央企业负责人会上提出。这样一个特殊年份,国资央企必须认清形势、把握大势,因势而谋、乘势而上。
记者梳理各中央企业年度工作会议发现,尽管国际国内挑战不断、压力不小,但各企业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对于新的一年乃至“十四五”时期做好国资央企的各项工作,做强做优做大中央企业,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充满信心。
信心源自发展基础
年年难过年年过,年年过得还不错。
2020年开局之初,央企的各项经济指标跌入谷底,2月份的净利润总额为5.1亿元,仅相当于正常水平的千分之五。
在这种局势下,央企干部职工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生产经营,滚石上山、爬坡过坎,各项指标逐月好转,到了年底,向全国人民交出了一份逆势上扬、可圈可点的成绩单,为“十三五”圆满收官增添了成色亮色,也为“十四五”良好开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中,不少央企不仅对冲了各类不利因素的影响,还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比如,中远海运超额完成国资委年度业绩考核目标,净利润同比增长31%,实现了重组以来的最好效益。与5年前相比,中远海运资产总额增长了43%,营收增长了70%,利润总额翻了一番,净利润增长了4倍多。
比如,2020年中国诚通实现了90亿元的净利润,同比增长171.9%。5年间,中国诚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4.93%;净利润年均增长52.81%;净资产年均增长44.15%。对此,中国诚通董事长朱碧新表示,这证明“以市场化方式坚定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国资布局与结构调整、完成急难险重任务的‘诚通路径’不仅走得通,更能够行稳致远。”
2020年,中国一重净利润同比增长86.77%;利润总额同比增长60%;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5.8%。“十三五”期间,营业收入年均增长50.74%;净利润、利润总额扭亏为盈后年均增长分别为123.66%、127.75%。
2020年,招商局集团全面超额完成经营任务,实现营业收入8148亿元、同比增长14.1%,利润总额1754亿元、同比增长7.6%,净利润1373亿元、同比增长8.5%。截至2020年底,总资产达到10.4万亿元,均创历史新高,其中资产总额和净利润蝉联央企第一。
2020年,中国五矿营业收入达7016亿元、同比增长15%,净利润同比增长36%,经营性现金净流入423亿元,经营效益创历史最好水平。5年来,五矿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净利润年均分别增长13%、50%、121%。
2020年,中国国新克服上半年净利润完成不及预期的情况,按照国资委“两个力争”要求主动加压,先后于7月、9月、10月三次上调全年净利润增长目标。到了年底,实现净利润超过160亿元,同比增长57.7%。
据统计,2020年,包括上述企业在内,共有24家央企净利润增长超过25%,43家净利润增长超过10%,超过8成实现正增长。
比数据更重要的是,大批央企的内功在增强,服务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的能力稳步提升。
比如,中国铁塔总经理顾晓敏提到,中国铁塔成立6年多来,“稳”的态势在持续,“新”的动能在成长,“变”的成效在显现,在 5G 规模建设的大考中充分彰显了“主力军”“国家队”的责任担当。
“公司总体上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在‘量’上稳中有进、持续增长,在‘质’上优化改善、显著提升。”华电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温枢刚说,截至2020年底,发电单位燃料成本较“十二五”末降低25%,度电成本降低18%。
中国通用技术董事长于旭波表示,5年来,企业产业结构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成为国内机床行业中产品种类最多、服务领域最广、综合技术能力最强、为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提供高端核心装备最多的龙头企业,主业利润贡献度由“十三五”期初的53.2%提升到68%。
发展基础不断夯实,为中央企业未来腾飞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因此,正如中国安能总经理李跃平所说的那样,“我们一定要拿出军队打仗攻山头的精神和毅力,拿出军人的勇气和血性,吹响‘集结号’、按下‘快进键’,坚定信心、自立自强、勇毅前行”。
信心源自形势研判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变。中央企业要想在变局中掌握发展主动权,就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各家中央企业的年度工作会议上,相关企业对全球局势、国内形势和行业态势进行了深入剖析,以期准确指导新一年的企业发展道路。
全球层面来看,各央企负责人均认为,世界经济将会在2021年出现明显复苏;在宏观经济层面,各央企负责人判断,新一年中国经济增长将继续一枝独秀,引领世界发展趋势,双循环格局的构建与运行将给世界经济格局带来明显影响;在行业层面,各企业也深入分析了所属行业即将面临的重大发展机遇。
比如,中远海运董事长许立荣提到,在疫情的影响下,运量的增长幅度将明显高于运力增长幅度。因此他要求,要站在为国家经济贸易服务的高度提前布局,无论是集装箱运输还是散货运输,包括物流行业都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国新董事长周渝波认为,“十四五”期间,势必会涌现一批产业升级、技术爆发的创新投资机会;随着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加快,国有资本高效运营、合理流动、有序进退将迎来更多机会和更大市场。“我们运营公司服务央企改革发展依然拥有广阔空间。”
哈电集团董事长斯泽夫认为,“经过公司近年来的不懈努力,我们逐步完善了产业布局,随着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我们有机会、有条件迎接更大的发展机遇。”
在形势研判的过程中,央企负责人不仅看到了希望,而且捕捉到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中交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王彤宙认为,“十四五”期间,以数字化为牵引的新基建与传统基建融合发展、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将成为未来基建行业发展的主战场。
中检集团总经理李忠榜表示,质量服务行业有三个趋势值得关注,一是国家战略调整为质量服务业带来了新机遇;二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技术革命使质量服务业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得到新凸显;三是资本市场发展和产业数字化加速给质量服务业发展带来新变化。
新兴际华董事长张雅林说,冶金、装备、轻工等板块要跟紧国家实施西部陆海新通道、国家水网等一批重大工程,应急、医药、装备、冶金等板块要跟进国家推进公共卫生应急保障、重大引调水、防洪减灾等一批重大项目。“把集团打造成特色鲜明的军民融合标杆企业。”
中国通号董事长周志亮认为,规模巨大的铁路和高铁既有线改造、高铁绕行既有线潜力巨大;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方兴未艾,“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发挥优势,仍然大有可为。”
中国中铁董事长陈云表示,随着中欧投资协定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签订,海外市场仍存广阔空间;国内市场消费领域热点纷呈,川藏、雅下、国家水网等重大建设项目加快推进,轨道交通、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等领域增长强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方兴未艾,为公司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实际上,对于优秀的企业家而言,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幻,他们总是能够危中寻机甚至转危为机。其关键,就在于思想观念。
招商局集团董事长缪建民提出,越是形势差的时候,我们越要保持定力与信心,不能自乱阵脚;相反,越是形势好的时候,我们越要保持冷静与理性,不能盲目冒进。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中国安能集团董事长周国平也认为,影响和制约企业改革发展所有问题中,起主导作用的、最需要扭转改变的,还是观念问题。
刘明忠出任中国一重董事长之后,为了尽快扭转企业亏损局面,在企业掀起了解放思想热潮,有效地推动了企业改革发展进程。他说,“实践充分证明,只要我们深入解放思想,不断创先争优,就一定能够有力把握提升精神思想格局和成长进步的主动权,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永不僵化、永不懈怠、永不停歇。”
信心源自战略指引
企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契合企情、能够落地的战略规划。
比如,中远海运重组之初,就明确了6+1的发展战略。5年来,在此战略的指引下,中远海运先后完成集装箱、港口、油轮、干散货、物流、航运金融、装备制造等20项重大重组整合工作,实现了所有业务板块的集中统一经营发展,多项指标稳居世界第一。
好的战略规划,是立足企情、多方汇智、长期打磨的结果。
2020年,中国一重党委先后召开10场专题座谈会,听取各级管理人员、技术专家、一线职工、劳模党员代表、统战人士、离退休老同志等各方面意见建议,提出了“净利润、利润总额、营业收入在2025年基础上再翻一番以上,初步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产业集团”的奋斗目标。
哈电集团广泛征求国资委、机械联合会、外部董事、退休老领导及公司各级领导人员、科技人员、统战人士、先优模、青年职工代表等意见,收集意见建议370余条,进一步明晰了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及发展路径。
中国中铁提出要高质量编制发展规划,树立战略管控理念和系统观念,把“十四五”规划打造成为“管全局、利长远、促发展”的宏伟蓝图,成为定向领航、科学可行、催人奋进,真正能够引领企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2020年3月起,中远海运启动“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中远海运总经理付刚峰说,经过顶层战略设计、战略梳理以及战略定谋三个阶段,通过借助外脑和内部可研,积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中远海运形成了“服务全球贸易,经营全球网络,以航运、港口、物流等为基础和核心,打造世界一流的全球综合物流供应链服务生态”的发展愿景,明确了 “效益专精、产业链经营、数字化运营”三大战略主题。
记者注意到,央企在编制战略规划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将企业情况与国家战略、社会需求的密切对接。
比如,作为军转央企,中国安能提出了“致力成为在应急救援和工程建设两个主战场具有独特地位作用的现代化企业”的战略目标。
中国石化董事长张玉卓强调,要沿着党中央指引的方向,全方位开启打造世界领先洁净能源化工公司新征程,分三步把中国石化打造成为世界领先洁净能源化工公司,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石化力量。
新兴际华集团董事长张雅林说,“国有资本专业投资平台是‘表’,国计民生产业发展平台为‘里’,国企员工职业赋能平台如‘底’,而党的领导党的建设作为国资国企事业根本保证,则是全面渗透其中的‘魂’,共同构成了“十四五”期间引领和支撑新兴际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托。”
中储粮提出,要自觉胸怀大局,坚定履行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努力将中储粮集团公司建设成为高质量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支撑力量和世界一流农产品储备集团。
刚刚通过改革扭亏脱困的中国铁物提出,要打造“世界一流生产性服务企业集团”。对此,中国铁物董事长朱碧新说,实践证明,高目标引领是我们改革发展必须始终坚持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攻克一个一个的山头,取得一个一个的胜利。如果我们不制订高目标,五年以后我们还是落后的,因此必须自我加压。
机械研究总院提出,“十四五”时期,我们要紧紧围绕“提升中国装备制造水平为己任”的战略使命,实施“一组基地、四种能力、五大体系”发展战略,做强科研、做优经济、做大影响力,争创世界一流创新机构。
坐而论道,起而行之。一份出色的战略规划,离不开实践的反复验证。
对此,中国节能总经理余红辉表示,中国节能“十四五”战略规划对各主业发展思路和路径作出了明确,清晰描绘了壮大主业的路线图。“各二级子公司要深刻领会、照图施工,自身战略规划要与主业发展路径相匹配,不一致的要及时调整,不到位的要及时完善,确保同向发力、同频共振。”
中交集团的年度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型、管理型、质量型世界一流企业”的战略目标。对此,王彤宙表示,战略制定要高瞻远瞩,以育先机的敏锐眼光和开新局的聪明智慧,为公司发展开辟新的赛道;战略执行要脚踏实地,既有体系支撑,又有制度保障,不为外界所扰,不为小利所动,坚定沿着战略走下去,一张蓝图绘到底。
中国航材董事长贾宝军提出,企业从单一贸易商向实体企业转型这一战略的推进不会一帆风顺,一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然会面临诸多难题和巨大挑战,这些都是企业在“十四五”要解决的新课题。
中国中车董事长刘化龙表示,“战略引领实质上就是目标引领,能不能实现战略目标是衡量一个企业特别是企业领导班子战略执行力的重要标准。”
动向二
锚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更清晰
文 ·本刊记者 刘青山《国资报告》杂志2021年第2期 SHAPE \* MERGEFORMAT
(上下滑动进行翻看)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作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判断。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中央企业负责人会上,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详细阐述了做强、做优、做大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并提出了两利四率的新的考核要求,以推动中央企业提高效率创造价值,更好对标世界一流。按照这一部署,各中央企业的年度工作会议中,均明确了2021年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并围绕这一主题做出了周密的安排,具体举措包括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发挥好市场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完善考核方式,进一步激发企业的价值创造力等。
优化资源配置
国资委成立以来,致力于推动中央企业有所为有所不为,通过推进央企合并重组、坚守主业实业等方式,优化国有资本配置。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际国内局势变化,国资委对各央企在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各央企予以积极回应。
立足实业坚守主业,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一批央企负责人提出,将继续集中资源做强主业。
“几年来,无论一体还是两翼,我们在相关业务领域都进行过各种探索,实践证明凡是没有和资源共享结合在一起的,都很难找到成功可复制的案例。并且公司人力、投资等资源都是有限的,要将有限的资源用在关键处,坚定不移地把主业做强做优做大。”中国铁塔董事长佟吉禄表示,面向未来,要统筹把握好一体两翼关系,进一步聚焦主营主业,专注共享发展和效益提升,心无旁骛。
中国诚通总经理李洪凤提出,一方面,预备一定改革成本,通过市场化手段,下决心在“十四五”开局,战略性解决制约发展的存量低质低效资产,通过大踏步撤退,换来大踏步前进;一方面,要主动实施一定比例经营稳健、盈利良好、分红稳定的优质股权财务性投资,增强投资分红收益和现金流稳定性。
中交集团董事长王彤宙表示,要集中精力把主责主业做精做细,争做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不当贪大求全的虚胖巨人。确有必要拓展非主业的,也要围绕主业有限多元、相关多元,决不能因一时经营压力和利益驱动,盲目铺摊子、上项目。
中远海运董事长许立荣说,“航运是我们的魂,是我们的根本,要把传统优势发挥好。”他表示,只有保持规模,在规模基础上才能做强做优,这是一种辩证关系。同时他强调,“要用航运庞大的资源优势,把两端高附加值的产业链带动起来”。
坚守主业,不等于陈陈相因,而是要把握机遇,不断升级转型。
中建集团董事长周乃翔说,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演进的机遇,用信息化建设、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技术赋能建造主业,把绿色发展理念和生产生活方式融入投资建设全过程,推动集团向高新技术企业转型。
中国电科是保障我军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中国电科董事长陈肇雄提出,一方面要着眼强军兴军要求,着力服务武器装备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一方面要加快重点领域布局,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加快资本布局优化,在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
做强做优靠存量,做大做多靠增量。不少央企在布局国家急需、短缺的新兴产业方面也有着深入的思考。
招商局董事长缪建民说,一方面要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实业与金融,尤其要牢牢把握发展壮大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另一方面要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业态的精心培育,着力打造新的增长点,让“才露尖尖角”的“小荷”得到滋养、茁壮成长,早日形成“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壮美景象。
中国航材总经理杨晓明说,“十四五”期间,在飞机批量采购业务继续服务国家外交外贸政策的基础上,要通过强化国产民机保障体系建设、航空应急救援关键力量建设两个重点方向的布局,凸显集团公司作为中央企业保障国家安全和服务国计民生重要领域的政治本色。
中国中车的“十四五”发展战略中,提出了推动构建以轨道交通装备为核心,风电装备、新能源客车、新材料为重要增长极以及若干业务增长点的“一核三极多点”业务结构。以期到“十四五”末,打造铁路装备、城轨与城市基础设施、战略新兴产业3个千亿级规模的业务板块,轨道交通装备业务保持全球行业第一位。
中国中铁董事长陈云表示,要依托国家战略优化生产力布局,用增量市场培育新兴产业和新的增长极,开启企业发展的“第二曲线”。
新兴际华总经理贾世瑞说,集团已形成多元发展并进格局,这既增强了抗风险能力,又为未来发展打下了好的基础。要围绕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真正的多元化产业集团的目标,大力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中国通号董事长周志亮表示,相关多元业务、新业务要在高质量发展基础上的做大,这与坚守主责主业不矛盾。同时,积极寻求产业链供应链增量,积极寻找新产业新业态增量,积极培育新板块新业务增量,用新增量践行新理念、推动新发展。
要想在短期内开辟新战场,获得新突破,资源整合是必经之路。
中检集团是新划入国资委出资范围的企业。在中检集团总经理李忠榜看来,集团的产品线建设仍然处于资源整合的初级阶段。为解决这一问题,李忠榜要求,要牵住投资并购这个牛鼻子,为集团大发展破局。他说,“关于资本运作,我有三点认识,一是没有科技和人才,资本终将灰飞烟灭。二是资本运作一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资本不能拯救一切。三是中检集团不仅仅只是一家中央企业,更是质量服务专业化整合的平台。”
哈电集团董事长斯泽夫说,要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加大资本跨区域流动力度,实现“走出东北、走向国际”。要加快推进新产业新产品发展,推动中小机、风电关键设备、海水淡化、生物质综合利用、环保等产业做强做大。
国投党组书记、董事长白涛说,“十四五”期间要在优化业务结构上取得明显成效,坚持做优基础产业、做专战略性新兴产业、做精金融服务业,加快形成基础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服务业各占三分之一,既有“压舱石”“稳定器”,又有“驱动器”“增长极”,相互支撑的业务架构。
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在推动国有资本布局优化结构调整过程中肩负重要使命。对此,中国国新董事长周渝波说,要按照国资委工作部署,利用平台型企业优势,在配合央企调整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上发挥特殊功能;中国诚通董事长朱碧新也提出,要进一步创新“指数+基金”方式,增强国有资本流动性,力争成为央企国企发展的“资金池”。
深化市场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企业的市场化发展方向日趋清晰,这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创造了良好条件。进入新时代,央企在这方面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形成利益共同体的态势更加明朗。
“以客户为中心是企业存在的根本理由,甚至是唯一理由。”中检集团总经理李忠榜说,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本质就是要求企业换位思考,在帮助客户成功的过程中成就自我,需要企业真心实意以客户为中心,用专业化的产品和服务去实现客户价值。“对客户要有宗教般的虔诚”。
“实践充分证明,不管外部形势如何变化,只要我们始终坚守利益客户的初心和使命,就一定能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中国铁塔董事长佟吉禄表示。
中国安能总经理李跃平强调,要坚持“市场开发是生产经营第一要务”,做到高端更新、中端更坚、低端更实,并形成闭环。切实将应急救援的专业优势、品牌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
中国节能董事长宋鑫则认为,中国节能不是一个垄断性企业,而是处于纯市场化竞争环境中的企业。正是基于此,中国节能将2021年定为“市场拓展年”。
“从历史来看,我们一直是‘好日子短,苦日子长’,始终在谷底中爬坡,在痛苦中竞争。”许立荣感慨说,我们必须深刻总结一条,“航运回归服务的本质”这个理念不能丢。“实际上,我们不是‘老大’,货主才是我们的‘老大’。各个板块都不能因为一时的市场好,船老大的思想又悄然而至,忘记了我们服务的本质,一定要把服务宗旨入心入脑。”
疫情期间,中远海运推出了“水水中转、铁改水、空改水”等服务产品,确保了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许立荣举例说,美的集团碰到了一些困难,家电产品运输不出去,中海集运很快对接落实,放弃当前暴利但成功签约三年,美的也成为了集运最大的客户。“如何把握好机会非常重要,要主动做、主动寻找,将优势尽快发挥出来。”
强化市场意识,提升客户服务能力,离不开企业的市场化改革。
对此,招商局集团董事长缪建民说,市场化的机制体制改革,是招商局在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今后要坚决防止打着市场化改革的旗号,逆市场化而行,把低水平的“大锅饭”变成高水平的“大锅饭”,把“铁饭碗”变成“金饭碗”。
周志亮说,要加快市场经营机制改革,以“能不能主动对接业主、能不能拿到重点项目、能不能实现新的突破”检验市场经营成效。各级市场经营部门必须全员带指标,签下责任状,大力开展高端经营、重点经营、全员经营,走出去抓经营,拿项目来兑现,确保重要项目有人盯、重点工程保中标。
中国铁物董事长朱碧新说,“我们要奋起直追,既遵循企业发展规律,又加快经营手段和制度机制的市场化转型,主动在市场竞争的赛道上培养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努力将中国铁物打造成为充满蓬勃生机与市场活力的现代企业。”
强化效益导向
在各家央企的年度工作会议上,相关的央企负责人各自结合所在企业实际,对发展速度、规模与发展质量之间的辨证关系做进一步阐述,对强化效益导向工作做出详细部署。
比如,中国铁塔董事长佟吉禄认为,一个企业从初创走向成熟,往往要经历一个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演进的过程。
中交集团董事长王彤宙要求,要摆脱“速度情结”和“换档焦虑”,向创新要动力,向改革要活力,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要增量,向高回报投入、精益化管理要效益,打造“质量型”企业。
新兴际华总经理贾世瑞认为,企业效益全面系统地展示了企业投入产出的对比关系,提高效益是企业运行与发展的总目标。“推动集团高质量发展,最根本的就是要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即提高经济效益。”
如何把效益导向意识转化为企业的主动行为?各央企通过加强内部管理、完善考核办法,予以推动。
中国西电董事长白忠泉提出,要从源头入手,以市场订单倒逼设计、采购、制造等各个环节降低成本,实行全员、全要素、全过程成本管控。
中国铁物总经理廖家生表示,要把“两利四率”指标体系落实到公司“十四五”战略规划中去,落实到年度经营计划与预算编制中去,落实到考核奖惩制度中去。
招商局集团董事长缪建民提出,“集团总体预算指标既要积极进取,又要留有余地。各公司则要自我加压,不断实现赶超进位。浪花淘尽英雄,今天不抓紧赶超进位,明天将被拍在沙滩上,英雄无觅处。”
为了强化业绩导向,中国中铁提出,要重塑以价值创造、投入产出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一是导向要明,明确以经营业绩论英雄、以经营结果论成败的导向;二是指标要清,重点考核“两利四率”;三是手段要活,根据二级企业的不同类别和板块,制定差异化的考核政策;四是考核要严,突出考核刚性,以数据说话;五是兑现要快,注重考核兑现的及时性。
中国节能总经理余红辉说,2021年调整了对二级子公司的考核指标及权重,新增加的增量业务考核权重占30%,“主要目的是引导各级企业不但要做好存量,更要聚焦增量谋发展,不思进取、坐吃山空的企业将在集团没有发展空间。”
动向三
国企改革呈现加速度
文 ·本刊记者 原诗萌《国资报告》杂志2021年第2期
2020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正式启动实施。2021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攻坚之年、关键之年,主要任务能否落地、是否见效,直接决定着2022年能否全面实现预期目标。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在央企负责人会上提出,要抓紧抓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确保在重要领域、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和进展。
各央企的2021年工作安排,均对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进行了强调,并围绕重点任务、基层创新和监督考核等方面进行了部署和安排,吹响了全面推进改革的号角。
聚焦重点任务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作为进一步落实国企改革“1+N”政策体系和顶层设计的具体施工图,确定了一系列重点任务,包括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等。这些重点任务,也成为各家央企2021年发力攻坚的方向。
厘清各治理主体权责边界,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相统一,是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2020年12月30日召开的中央深改组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中央企业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的若干意见(试行)》。在2021年的工作安排中,围绕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的问题,各央企均提出了新的思考和举措。
招商局董事长缪建民表示,全面落实《关于中央企业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的若干意见(试行)》,始终坚持权责法定、权责透明、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加快完善治理制度体系。缪建民还强调,要健全《集分权手册》,严格落实重大问题决策党委前置程序,依法行权履职。
中国铁塔党委书记、董事长佟吉禄表示,深入落实“两个一以贯之”,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不断健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
国家电投党组副书记、总经理江毅表示,进一步完善子公司治理,推动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进一步明晰各治理主体的功能定位,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各治理权责事项实现清单化管理。
加强董事会建设是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各央企也对此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诚通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李洪凤提出,完善董事会运作机制和董事会议事规则,建立健全董事会授权放权清单,明确董事会对经理层的授权原则、管理机制、事项范围、权限条件、调整方式等主要内容,激发经理层活力,充分发挥经营管理作用。
中远海运党组书记、董事长许立荣强调,要加强董事会的建设,应建尽建。实现授权与担责的相统一。一方面,进一步落实授权。“特别是职能部门,不要担心授权过多,也不要在授权过程中不放心地管这管那。授权了,就要认真的放权。”另一方面,二级单位一定要强化董事会制度的建设,要规范运行。
中国铁物党委书记、董事长朱碧新强调,把公司制企业董事会建设作为治理机制改革的重点,加强专兼职董事队伍建设,目标是“形神兼备”,既要应建尽建、配齐配强,推进外部董事占多数,也要认真研究如何把外部董事的独特作用发挥到位,如何把董事会职权落实到位。
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出资企业和商业一类子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的重点推进方向。在这方面,各央企也加快了脚步。
中国诚通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李洪凤提出,全面推进所出资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和股权多元化。按照“完善治理、强化激励、突出主业、提高效率”的要求,加快制定混改或股权多元化方案,成熟一家、推进一家。对已经实施混改的企业,充分运用好混合所有制企业差异化管控政策,切实发挥混改在体制机制上的优势。
国投党组书记、董事长白涛表示,要巩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先发优势,坚持问题导向,对具有普遍性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先行先试、深入探索,在差异化管理上取得新突破,加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白涛还强调,要适时扩大差异化管理试点范围,使改革成果惠及更多企业。
中国铁塔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顾晓敏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能源子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高匹配度、高认同感、高协同性的战略投资者,以混改为手段,推动能源子公司建立更加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积极探索其他子公司、创新业务的混改,适时扩大混改范围。
“三因三宜三不”是央企开展混改共同坚持的原则。国投党组书记、董事长白涛表示,要在全面梳理评估基础上,“一企一策”推动国投生物、电子工程院等子公司及投资企业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在混资本的同时改机制,以混促改、以改促发展。
哈电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吴伟章强调,坚持“三因三宜三不”原则,成熟一个推进一个。高质量实施电机公司、重装公司混改工作,通过“混资本”促进“改机制”。
2021年,央企还将在围绕服务国家战略,聚焦主业主责发展实体经济方面有更大作为,从而更好发挥央企在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等方面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中国一重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明忠提出,加快产业产品结构优化调整。“老是在产业链条的低端打转,总是在‘微笑曲线’的底端摸爬,还是停留在附加值低的制造环节,这是一条不归路。要加快以产业产品为主体的七大结构调整,下大气力推动转型升级,由制造向制造服务、运维运营转变。”
国投党组书记、董事长白涛表示,要抓住新时代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机遇,用足用好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相关政策,积极参与央企同质化业务整合,央企非主业、非优势业务、低效无效资产处置、参股项目管理等工作,更好发挥国有资本市场化运作的专业平台作用。
新兴际华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贾世瑞表示,要稳步推进集团各板块资源整合,进一步提高国有资本配置效率,提高产业之间、企业之间的协同性。贾世瑞强调,要以重组整合为契机,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和机制创新,加快业务、管理、技术、人才、市场资源的整合融合,通过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市场竞争力、集聚产业控制力和影响力,提高抗风险能力,放大重组效能,实现集团整体利益最大化。
激发企业活力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把激发活力放在了重要位置。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推进会指出,加快推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在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强化正向激励上动真碰硬。
从各央企2021年工作安排来看,机制创新的热情都很高,提出了各种市场化举措,以激发企业活力。
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是央企市场化的着力点。中国一重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明忠表示,全面推行经营层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落实职业经理人、职业技能人制度,三年任期结束全体起立重新竞聘上岗,营销系统要率先实行末等调整。
中国铁物党委书记、董事长朱碧新表示,牢牢抓住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这个“牛鼻子”,加快出台有关制度和实施方案,今年确保实现直管公司覆盖面超过70%,年底要“真刀真枪”刚性考核兑现。中国铁物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廖家生表示,要完善领导干部退出通道,建立考核末位淘汰制度,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予以解聘。
中国铁塔党委书记、董事长佟吉禄表示,搭建责权利对等机制,按市场规律对经理层进行契约化管理,实现有任命就明确任期、有职务就落实考核、有业绩就兑现奖励,推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
2021年,央企在用工方面也将进一步市场化。中国安能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李跃平表示,推进用工市场化,坚持按需设岗、人岗匹配,加大关键岗位和急需人才引进,完善以劳动合同管理为基础、以绩效管理为核心的用工制度,研究推行竞聘上岗、末位调整和不胜任退出机制。
哈电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吴伟章表示,推广实施“双合同”契约化管理模式,建立健全以合同管理为核心、以岗位管理为基础的市场化用工制度。在市场化激励方面,央企积极开展机制创新。
中远海运党组书记、董事长许立荣表示,下一步要构建有工资效益联动,效率对标调节和工作水平调整共同组成的工资总额管理办法,形成一个好的机制。非上市公司也要开展超额利润分享、项目跟投等激励方法,科技型企业要实施岗位分红或项目收益分红激励,要利用好改革工具包。
中国铁物党委书记、董事长朱碧新表示,要实施更加系统、更加多元的正向激励,统筹运用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短期激励和中长期激励措施,根据不同企业的发展阶段,实施更有针对性的股权、分红权等激励措施,鼓励基层创效单位按有关政策精神探索更加市场化的中长期激励机制。
中国诚通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李洪凤提出,
优化考核体系,突出高质量发展考核引导,推动“一类一策”考核激励制度实施,根据重点工作完成情况和突出贡献实行年度统一奖励政策。
中检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李忠榜表示,要完善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灵活开展多种方式的中长期激励,探索使用员工持股、管理层股票计划、超额利润分红等几种有效的企业激励机制。
央企还特别强调让激励机制真正落地和发挥作用。中远海运党组书记、董事长许立荣强调,在实施激励的同时,不能搞“大锅饭”“平均主义”,要关注基层骨干和一线船岸职工。
招商局董事长缪建民强调,改革过程中,要坚决防止打着市场化改革的旗号,逆市场化而行,把低水平的“大锅饭”变成高水平的“大锅饭”,把“铁饭碗”变成“金饭碗”。
鼓励基层创新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还包括“双百行动”“科改示范行动”等一系列专项工程,旨在充分发挥专项工程的示范引领和突破带动作用,扎实推进改革措施的综合运用和系统集成。
从各央企2021年的工作安排来看,均强调纳入有关试点和专项工程的企业要打造样板,率先示范。
中远海运党组副书记、总经理付刚峰表示,要推进张家港金港化工、宁波物流冷链及混改等项目形成可复制的商业模式和改革举措,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科改示范企业要切实转变机制,促进科创能力提升,科研成效显现。
中国节能党委书记、董事长宋鑫表示,新时代集团、中国环保和建筑节能公司三家双百企业要勇立改革潮头、争当先锋表率,大胆探索创新。万润公司和中环装备两家“科改示范行动”企业要突出对卡脖子技术的攻关作用。
中国诚通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李洪凤提出,持续推动科改试点企业冠豪高新的市场化改革。深化国企改革“双百行动”,推动中储股份、岳阳林纸、中特物流三家“双百企业”在混合所有制改革、治理机制、用人机制、激励机制等方面率先突破。
要求试点企业率先突破,是要以点带面,充分发挥试点的引领示范作用。
中国铁物党委书记、董事长朱碧新强调,集团公司要加强工作督导,强化典型引导,针对问题指导,加大成功改革经验总结宣传、复制推广力度,推动各级企业由“要我改”向“我要改”转变,形成系统上下协同发力、齐抓改革的生动局面。
新兴际华党委书记、董事长张雅林表示,深入开展“学先进、抓落实、促改革”专项工作,引导、支持列入专项改革的企业、单位率先改、大胆试,争当改革标兵、争创改革经验,使改革政策直达基层,让改革成效惠及基层,在基层形成见贤思齐的比学赶超生动局面。
哈电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吴伟章也表示,总结“双百行动”成果,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突破带动作用,指导更多企业制定实施个性化、差异化的综合改革方案。
建立监督机制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推进会强调,2021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攻坚之年、关键之年,各中央企业和地方国资委要认真落实好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精神,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全面整体推进、督促落实落地上,精心组织、挂图作战,狠抓责任落实,狠抓健全机制,狠抓督促考核,狠抓宣传引导,确保今年完成三年改革任务的70%以上。
从各央企2021年工作安排来看,充分体现了目标明确、挂图作战的思维。
中建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周乃翔表示,集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要定期梳理105项具体任务落实情况,对遇到困难的要加强指导,对进展滞后的要及时督导。承担改革任务的总部部门和子企业,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确保今年完成70%以上任务。
中国国新党委书记、董事长周渝波表示,公司上下各个责任单位要对照实施方案8个方面108项工作举措,实行挂图作战、强化进度管理、逐级压实责任,打好“提前量”,不搞“花架子”,在抓落地、见实效上狠下功夫,确保今年按照国资委要求完成全部改革任务的70%以上。
国投党组书记、董事长白涛表示,试点改革还有许多硬骨头要啃,要紧盯解决突出问题,落实好“国投改革37条”,确保2021年年底前完成三年改革任务的70%以上,推动改革在新发展阶段打开新局面。
在2021年的工作安排中,各央企还按照国资委要求,加强对改革的监督,以确保改革的进度和成效。
中国节能党委书记、董事长宋鑫表示,要切实加强督查考核,将改革工作的完成情况与各单位经营业绩考核挂钩。纪委和巡视办要把落实情况纳入政治监督重要内容,列为政治巡视重点任务。
哈电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吴伟章表示,深入贯彻落实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把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作为公司深化改革的核心任务,压实责任,抓好落实,对账对表,按月督办,切实通过改革推动转型发展。
动向四
向科技自立自强进军
文 ·本刊记者 原诗萌《国资报告》杂志2021年第2期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在央企负责人会上提出,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强化企业创新主体意识,进一步激发广大科研人员创新动力、创造潜能。这为新时期央企开展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
记者梳理央企2021年工作安排发现,央企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加强。多家央企对核心技术和“卡脖子”技术攻关做出了明确安排,并提出多项举措,以提升企业研发能力,激发科研人员动力和热情,从而为我国科技自强自立水平提升做出更大贡献。
攻关核心技术
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国家而言,核心技术都尤为关键。只有将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真正拥有竞争力和话语权。2021年,央企继续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并对攻关方向做出了明确安排。
中国西电党委书记、董事长白忠泉提出,抓好服务国家战略项目、“1025专项”,完成±800kV和±400kV柔直套管的研制并具备投运条件,完成170kA发电机断路器、燃机用发电机断路器等重大项目的研发,开展国产化IGCT-MMC换流器、变压器有载分接开关用真空灭弧室等重点项目的研发。
中国中铁党委书记、董事长陈云表示,调配优质资源向攻关任务集中,加快推进盾构机关键核心部件国产化,推动400公里时速的高铁建造技术、高寒高海拔地区铁路建造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尽快落地。
中国一重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明忠表示,要盯紧“3+7+5+43”重大攻关计划,坚持“挂表督战”,加快实施“短流程无头轧制工艺及装备设计技术”“低温供热堆制造技术开发”等重点科研项目,尽快形成一批带动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
中国节能总经理余红辉表示,要重点面向长江大保护重大技术需求,聚集沿江省市科技创新资源,共同破解“三磷”、城市矿产等卡脖子难题,集成多源有机固废集约化处置、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化工园区环境综合整治等系列化解决方案,形成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修复技术体系,充分发挥主体平台专业优势。
开展核心技术和“卡脖子”技术攻关的目的,是让我们在技术上不再受制于人,在企业竞争力上进一步提升。
中国通号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志亮表示,依托中央企业创新联合体,强力推进“卡脖子”关键技术研发,实现列控系统技术和装备由“成功攻克”“完全自主”到“深度自主”,由顶层设计到底层操作系统的完全自主可控,积极推进自主技术上道替代。
新兴际华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贾世瑞表示,强化各级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通过培育,推动成长起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的创新型企业,培育出一批掌握产业“专精特新”技术的隐形冠军企业。
布局前瞻研究 开展协同创新
除了在核心技术和卡脖子技术方面开展攻关,央企还提出多项举措,包括开展前瞻性研究,开展协同创新等,为企业后续科技创新提供支撑和保障。
中国西电党委书记、董事长白忠泉提出,加强基础技术研究。积极推动开关设备电弧特性、变压器电瓷特性等基础研究与测试平台建设。
中国铁塔党委书记、董事长佟吉禄提出,要积极跟踪5G、边缘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业务发展,强化对关键技术及网络演进发展趋势的前瞻性研究,深入分析可能给公司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助力公司业务健康可持续发展。
国家电投党组副书记、总经理江毅指出,积极研发规模化储能、氢能、智慧能源、分布式能源、多用途小堆、火电清洁利用等先进技术,抢占能源科技创新制高点。
中国中铁党委书记、董事长陈云提出,以补齐超高层、沉管隧道等专业短板为核心,开展更多追赶型技术研究。
科技创新不是央企的单打独斗。作为国家科技创新排头兵和主力军的央企,还积极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大力开展协同创新。
中国节能党委书记、董事长宋鑫表示,要充分借助环保品牌集群、长江大保护科技创新联盟、中国节能科协,以及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和战略合作高校等各种资源优势和力量,推动产学研用深入融合。
中国一重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明忠指出,积极推进协同创新,加强与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加快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市场化,形成多方协同优势互补的创新体系。
中国西电党委书记、董事长白忠泉表示,西电研究院要围绕战略需求,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产业链上下游的科技合作,加大新业务、新产业科技创新的顶层谋划和资源统筹,持续提升系统集成技术与整体解决方案应用能力。
中国中铁党委书记、董事长陈云表示,主动承担国家重大创新任务,优化整合企业内部研发平台,重点推动国家级、省部级、股份公司三级科技研发平台建设,同时加强与外部高校、科研平台的科技合作,以提升企业竞争实力为核心,开展更多前沿原创型技术攻关。
在央企带动下,一批新的创新平台正在组建和发挥作用。中国安能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李跃平提出,打造国家级应急救援技术创研平台。李跃平进一步阐述说,中国安能将围绕“应急、抢险、抢修、抢建”几个关键方向,加大与应急管理部信息研究院等成熟机构的合作,开展基于应急救援工程抢险前沿技术研究,着力在救援处置装备与技术、监测预警诊断设备与技术、预防防护产品与技术、救援协同组织与技术等方面聚力打造优势。
新兴际华党委书记、董事长张雅林提出,重点在军队保障装备军民融合集成研发平台、国家级应急产业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上迈出坚实步伐。新兴际华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贾世瑞提出,要加强高水平研发机构和国家级研发平台建设,推动铸管股份建立国家实验室和国家工程中心。
中国节能党委副书记、总经理余红辉提出,中研院要以“固体废弃物集中协同处置与循环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为工作主轴,认真做好申报工作,适时启动北京科技创新总部基地改造和合肥中试基地建设立项。2021年,国资委提出“两利四率”考核指标体系,引导企业关注改善经营效率和发展质量,更好实现高质量发展,其中研发投入强度是指标之一。在2021年的工作安排中,央企也纷纷提出加大研发投入,并就如何更好发挥科研经费作用做出了安排。
中国通号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志亮提出,着力管好用好科研经费。建立健全科研课题全流程评价机制,确保科研经费用在刀刃上、体现在提升企业竞争力上。
新兴际华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贾世瑞表示,要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落实好国家出台的科技创新各项支持政策,准确核定研发投入口径,努力筹措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企业科技创新中,积极探索建立研发费用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引进培养人才 创新激励机制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根本。2021年,承担诸多科技创新重任的央企多措并举,通过发挥平台作用,创新机制,以更好地吸引和培养人才。
中国西电党委书记、董事长白忠泉表示,充分发挥西电研究院平台作用,着力引进和培养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中建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周乃翔表示,要依托研发平台、重点项目、重大工程,着力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引进更多行业一流人才,特别是要在院士、大师培育引进上取得新突破,努力打造一批高水平科研团队。
新兴际华党委书记、董事长张雅林表示,要依托国家级研发平台、重大项目、重大工程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在关键和核心业务领域吸引一批高层次人才,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领军人才团队。
一些央企出台专门计划,或破解体制机制藩篱,以更好地吸引和培养人才。国投党组书记、董事长白涛表示,要壮大“首席科学家”队伍,实施“高层次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培养计划”,着力培养、引进科技领军人才,特殊人才特殊激励,留住、用好重点发展产业的高端科技人才。
新兴际华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贾世瑞表示,大力实施集团公司“英才计划”,提高科研人员待遇,建立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筑巢引凤机制。
中国一重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明忠表示,要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打破科技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更加灵活管用的人才管理体系,着力培养一批领军人才、复合型人才、青年人才和创新团队。
中国中铁党委书记、董事长陈云提出,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着力培养急需紧缺的科技领军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
为了让人才更好地发挥作用,还需要培育创新的环境,激发科研人员的动力和热情。中国通号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志亮表示,落实“军令状”和“揭榜挂帅”等机制,让科研人员在成果转化中享有更大自主权和分配权,推动在研发设计和工业企业试点科研人员“项目跟投”,积极吸引引进人才,培育孵化科创企业。
哈电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斯泽夫表示,推进科研项目负责人制,采取“军令状”“揭榜挂帅”等方式,真正做到“谁能干就让谁干”,进一步优化创新创造环境,充分激发创新活力,集全集团之力打好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新兴际华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贾世瑞提出,研究探索“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的落实落地,要通过营造客观公平的竞争环境,建立科学的任务考核机制来发现人才、使用人才,使各类人才在工作实践中发挥才能、创造业绩、比较优劣。
在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方面,央企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计划。中国安能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李跃平提出,系统推进项目分红、超额利润分享等科技创新激励保障机制建设,召开科技创新表彰大会,对科研成果进行奖励,激发广大科研人员创新动力、创造潜能。
中国通用技术党组书记、董事长于旭波提出,用足用好国家各项科技创新激励政策,细化落实股权激励、分红激励以及技术入股、销售分成、项目收益分红等各种激励政策,鼓励科研人员不断创新并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
中国西电党委书记、董事长白忠泉表示,用好用活各项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政策,完善评价机制,扩大项目分红范围,推进科改示范企业上市,探索科技人员持股。
中国通号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志亮表示,着力推进薪酬分配机制改革。持续加大薪酬向科研人员倾斜力度,让通号科学家先富起来,落实股权激励、跟投激励、分红激励和成果转化激励,充分调动和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
动向五
进一步提升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
文 ·本刊记者 王倩倩《国资报告》杂志2021年第2期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各类矛盾和风险易发期,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十四五”时期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必须跨越的关口。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在央企负责人会上提出,要切实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重大风险底线。
立足“十四五”开局之年,“统筹安全与发展”被中央企业摆在了全局性、战略性地位。面对更为复杂的内外部发展环境和明显增多的各类风险,央企负责人们谈认识、谋方略、建机制,从加强战略预判和风险预警、抓住要害提高风险化解能力、构筑全面风险防控体系等方面,系统性搭建高质量发展防护网,企业风险防范化解能力进一步稳固、提升。
见微知著 全面提升风险预判力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重大风险往往会经历一个孕育生成、发展演变、升级失控的演化过程。现实中的诸多事例也表明,重大风险事件的发生往往都是量的积累的结果。
“十四五”时期,为了应对各类矛盾和风险易发、多发带来的挑战,企业更加注重全面提升风险预判力,见微知著、未雨绸缪,力争把风险化解在源头,防止各种风险传导、叠加、演变、升级。
“针尖大的窟窿能漏过斗大的风。我们必须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发现盲点。”招商局集团董事长缪建民表示。在他看来,企业要深入摸排风险隐患,用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防患于未然。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潜在的风险,注意问题表象背后隐性的、深层次的风险点,充分评估各种可能性,并做足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风险点、盲点较多的领域,正是加强战略预判和风险预警的重点方向。《国资报告》记者观察发现,中央企业将更多风险关注点转向债务、投资、金融、国际化经营及安全生产等领域,重点突出,目标明确,坚决守住不发生重大风险的底线。
比如,中国节能提出要严控债务风险,高度关注集团公司内部各企业间的财务规范管理与资源统筹,加强对系统内各级子公司融资和担保的集中管控,加强对全系统信用风险的监控预警,确保不出现信用违约。
再比如,中国诚通、新兴际华等企业将防范债务债券违约风险摆在了突出位置。其中,中国诚通坚持稳健财务策略,加强债券发行监测预警,确保不发生债券违约;新兴际华则提出巩固降杠杆专项工作成果,保持集团负债率稳健可控,加强对高负债子企业的穿透式管理。要做好债务结构、期限、比重的匹配,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坚持稳健财务策略,定期排查债券兑付风险,确保不发生债券违约。
与债务风险同样不可忽视,央企纷纷提出将严防投资风险。中国铁物明确要加强投资风险防范,严禁超越财务承受能力的投资行为,严格参股投资和参股企业管理,严防PPP、垫资建设等业务风险。
中国中铁提出严格执行投资预算刚性管理,严禁超越财务承受能力的投资行为,严肃各项投资决策制度,严格落实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和负面清单制度,严控融资不落实垫资施工的行为,坚决遏制投资冲动。
受国际形势变化、疫情等因素影响,企业国际化经营风险易发、多发。为此,中建集团提出要突出增强忧患意识,持续关注国际形势变化对企业海外经营的影响,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中国中铁为增强国际经营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境外风险研判,高度关注疫情冲击和世界经济格局演化,严控赴政局不稳定或高债务国家和地区开展建设和投资。强化境外风险应急处置,切实维护境外资产和员工人身安全。
预判风险是防范风险的前提,把握风险走向是谋求战略主动的关键。聚焦重点、靶向发力,中央企业围绕风险预判能力提升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抓住要害 围绕应对和化解风险出高招
面对多种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企业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
化危为机,趋利避害。中央企业以长期改革发展经验为基础,尤其是在“十三五”改革发展基础上,分析得失、提炼经验、优化方案,在堵漏洞、化风险中持续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底板,在补短板、强弱项中继续深挖高质量发展的潜力。
跨过极不平凡的2020年,中交集团“十三五”圆满收官。回顾过去五年,中交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王彤宙体会深切。他表示,企业发展必须坚持高质量、低风险,这是永恒主题。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是长期事业,必须守住风险底线不动摇,坚持接续奋斗不动摇,才能持续发展,最终臻于一流。
“十四五”时期,中交集团提出“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坚持底线思维,增强风险意识和机遇意识,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提高化危为机、转危为安能力,积极化解存量风险,有效防范增量风险,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从濒临破产倒闭到主业实现重组上市,“十三五”时期,是中国铁物发展历程上面临重重危机、经受严峻考验的五年,也是化危为机、勇开新局的五年。“这些年实践证明,只要不触红线、坚守底线,扎紧篱笆、守好球门,找出病灶、开对方子,就能有效防范风险,助力企业行稳致远。”中国铁物党委书记、董事长朱碧新说。
中国铁物险死复生的经历为央企增强风险防控意识提供了最生动的教训。
透过改革发展的宝贵经验,中央企业有了更为明确的重点和方向。不忘来路走向未来,企业出高招、亮利剑,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
新兴际华将聚焦主责主业作为贯彻新发展的内在要求,围绕企业《重大风险报告》,防化风险助动发展。以加强业务风险防范化解为例,新兴际华提出要精准管控,处置潜亏、浮亏,建立隔离墙,避免“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坚持以优质增量替代亏损存量,避免因业务规模“硬着陆”可能造成的抽贷风险。
为保持平稳健康发展,中国铁物将强化综合监督和问题整改摆在了重要位置。为此,中国铁物提出加强对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的部门和岗位的监管,确保各级干部依法依规行权履职。进一步完善审计监督体系,做好对各企业、重要项目的“体检”,用好审计监督成果,对于生产经营中发现和审计查出的违规经营投资行为,依法依规开展责任追究。深入实施综合监督管理,推动审计监督与财务、组织人事、纪检、巡视巡察等监督融合贯通起来,形成监督合力,发挥“大监督”综合效能。
同样以监督为重点消除风险痛点,招商局集团提出集团审计、监察、巡视等内部监督部门,要勇于履职尽责、敢于追责问责,使集团大监督体系更加完善、更具威力,成为“有牙齿的老虎”。积极稳妥处置存量风险敞口,消除风险点、止住“出血点”。
此外,招商局集团提出要注重增加战略储备,形成可供调节的“资金水库”“人才水库”“供应链水库”“客户水库”等,稳定供应链、产业链、资金链,稳住人才和客户,增强发展的韧性。
汇聚合力 系统构建风险防控体系
从风险识别、应对到风险处置,风险防控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对企业风险研判、风险评估、风险风控协同等各个环节的协同配合提出了更为全面的要求。企业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做实做细做好,必然要按照全面风险治理的要求,全过程、链条式、动态化防控重大风险。
坚持系统观念谋划推动全面风险管理,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2021年,国投提出加强风险管理顶层设计,搭建完整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明确集团各层级风险管理的边界和管控方式,规范风险管理制度流程,将风险管理自上而下贯穿集团全级次,融入到“融、投、管、退”全过程,全面提高集团对风险的掌控力、可控力。
作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保利集团将构筑全面风险防控体系融入业务管控全流程。围绕“融得进”,企业不断加大资金募集力度,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努力降低融资成本;围绕“投得准”,提出重大投资项目尽职调查要穿透底层标的资产,确保投资风险被充分识别,风险管控措施要有效落实;围绕“管得住”,以战略管控和财务管控为主线,对经营数据加强监控,对问题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围绕“收得回”,建立健全与项目投后评价结果挂钩的考核机制,把考核情况纳入子企业年度综合考核工作,作为企业负责人薪酬分配的主要依据和职务任免的重要依据。
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中国一重2021年提出扎实推进各类风险的监测预警、识别评估和研判处置,严把高风险领域项目投资,突出抓好重大决策等法律审核,强化境外项目风险防范,加大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力度,着力构建全面全员全过程全体系的风险防控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重大风险的底线。
建立风险防控机制,全面提升管理水平能力已经成为新发展理念下,企业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将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深度融入企业管理体系,成为企业治理体系、治理能力进化升级的显著标志。
为了汇聚合力夯实高质量发展底板,中国国新进一步将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作为企业治理体系再提升的重要内容。2021年,中国国新提出要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增强风险意识,筑牢风险防范“三道防线”,结合运营业务特点,完善多维度决策支撑机制,毫不松懈严格法律合规“三项审核”,聚焦投资、财务等重大风险强化监测预警和排查处置,不断提升公司风险防控的能力水平,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加大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力度,确保公司行稳致远。
严格防范经营风险,全面强化基础管理是关键。2021年,中国通号提出加强精益管理和执行力建设,继续深化对标一流,构建精益化管理体系,提升管理能力,实现制度流程化、流程表单化、表单信息化。落实好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持续加强督查督办工作,在全系统范围内深化应用“三重一大”决策监控系统。
值得提出的是,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数字风险管理正在凝聚更多共识。通过与世界先进企业对标,新兴际华进一步明确借助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和精益管理方式,建立财务、制造、成本、采购、销售、物流、市场等全过程全方位的数字化体系,健全资金、订单、产品等重点环节动态跟踪网络,完善实时在线的决策-执行-监督信息管理系统,提升重大风险预警、防范、研判、管控、处置水平。
将数字化技术与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相结合,中国诚通明确提出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汇聚资本运营业务大数据,建立资本运营综合信息监测系统,围绕投资决策、信息分析、风险预警、投研预判重点发力,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资本运营监管能力和风险识别能力,走出具有诚通特色的数字化之路。
没有发展作为支撑的安全,必然难以长久;没有安全作为保障的发展,必然不可持续。更好统筹发展与安全,对央企而言绝非一项机械完成的任务,而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管理体系建设的自我优化和升级。坚持有守有为,将底线思维转化为具体行动,方可筑牢企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动向六
加深党建和生产经营融合程度
文 ·本刊记者 原诗萌《国资报告》杂志2021年第2期
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全国国企党建工作会召开5周年。国务院国资委提出了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深入贯彻“两个一以贯之”,扎实开展“中央企业党建创新拓展年”专项行动的要求。
从各央企2021年的工作安排来看,进一步压实了党委(党组)管党治党的政治责任,呈现出持续推进党建向基层拓展、向纵深拓展、向国有资本延伸的新行业新领域拓展的新特点,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
完善体制机制 融入生产经营
2021年,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方面,央企进一步发力。各央企均提出,要践行“两个维护”制度,完善“第一议题”制度,健全企业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加强督导督办、强化检查考核,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折扣不扣落到实处。
在完善企业党委(党组)发挥领导作用的机制方面,央企也纷纷提出了新的思考和规划,让党组织在决策、执行、监督各环节的权责和工作方式进一步明确,从组织上、制度上、机制上确保了党委(党组)的领导地位。
中国诚通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李洪凤提出,发挥党建引领优势,细化各治理主体权责清单,党委前置研究讨论重大事项清单,完善“三重一大”决策制度体系,加大授权放权力度,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效提升。
中国国新党委书记、董事长周渝波提出,细化明确所出资企业党委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权责边界,确保党组织研究把关更加精准、科学决策更加有力。探索独立法人企业党支部对重大事项集体研究把关的有效方式路径,充分结合企业经营实际,研究提出人、财、物等重大事项决策清单,厘清党支部与其他公司治理主体的决策边界,合理划分支委会议题范围。
中国通号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志亮也提出,持续厘清各治理主体间的权责边界,持续完善“三重一大”决策机制,并强调,董事会、经理层要自觉维护党委发挥领导作用,党委尊重和支持董事会、经理层依法行权履职。
在积极推动企业党建与业务工作相互促进、融合发展方面,各央企也进行了部署和安排。
李洪凤提出,围绕国有资本运营功能,优化党组织设置与组织架构运行统一机制,探索规范党组织设置、功能定位、发挥作用的方式,强化党务机构及干部力量配备。同时,完善党建工作责任制考核体系和配套制度,细化党组织和领导班子成员责任清单,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党建责任体系。
中建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周乃翔提出,出台集团党建责任制管理办法及评价办法,考核评价结果同单位(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评、经营业绩考核(绩效考核)相衔接,与领导人员任免、薪酬、奖惩挂钩。
新兴际华党委书记、董事长张雅林提出,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修订党建责任制考核指标,对二级公司进行党建责任制考核和党委书记“述评测”全覆盖,加强考核结果运用,进一步推动党建工作从“软指标”变成“硬约束”。
中国铁塔党委书记、董事长佟吉禄提出,细化各级党组织和班子成员责任清单,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同时,进一步优化完善两个责任制考核办法,更加关注各级党组织日常主体责任履行、抓班子带队伍能力,以及“遏增量”情况等,使考核更加科学有效、务实管用。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央企还紧紧围绕服务企业生产经营,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中远海运挑选机关、各实体公司一部分优秀年轻干部上船当政委,一部分船长和“三长”调到机关,这一做法获得了中组部的肯定。中远海运党组书记、董事长许立荣表示,持续抓好船舶政委集中轮训,加强机关挂职政委跟踪管理。
中检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李忠榜提出,选树示范党支部和党员先锋示范岗,以点带面推动基层党建质量提升,从而实现党建与经营发展双向驱动,双向联动,把党的建设优势更好地转化为竞争优势,为做强做优做大民族检验认证品牌提供坚强保证。
周乃翔提出,要继续发挥公司领导联系区域党建机制作用,进一步完善“立体化”工作格局,通过党建协同增强组织、资源、工作协同,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对于软弱涣散的基层党组织,央企也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
中交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彤宙表示,要加快补齐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短板弱项,尤其是项目层面的党组织要做到应建必建、建实建强,制定系统标准、强化硬约束,让每一个项目、班组、车间、传播都成为政治坚定、团结有力、攻坚克难的“战斗堡垒”。
新兴际华党委书记、董事长张雅林表示,提升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持续开展“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清理整顿,每年“过一次筛子”。
中国通号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志亮表示,推动二级企业党组织“应换必换、应换尽换”,持续保持空白班组、软弱涣散党组织“双清零”成果。
2021年,央企还将强化对混合所有制企业、境外企业等党建工作的研究和探索。
王彤宙表示,海外要结合当地实际,灵活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工作,确保海外党建有载体、能落实。
周志亮表示,紧密结合通号改革发展实际,探索混合所有制企业、境外党建工作方式方法,总结提炼合资企业党建工作有益经验,积极探索推广党建工作的“通号经验、通号方案”。
中国国新党委书记、董事长周渝波提出,持续推进基金管理人党建工作指引落地,结合被投企业实际,积极稳妥推动国新系基金党建工作走深走实,丰富和完善适合中国国新特点的党建工作新模式。
壮大干部人才队伍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新形势下,央企承担着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任,亟需进一步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
政治强、专业精、作风优,是央企培养干部人才队伍的共同导向。
白忠泉表示,着力培养干部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提高观大势、谋大局、抓大事的能力;着力加强专项培训,提升各级干部履职尽责的能力。
王彤宙提出,围绕“七种能力”建设,培养一批政治强、专业精、作风优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切实提高解决问题、破解难题的能力。
周乃翔表示,要研究制定指导意见,明确目标任务、具体举措,持续提升领导集体素养,打造德才兼备的国有企业家队伍。
新兴际华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贾世瑞表示,各级企业干部要按照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对党忠诚、勇于创新、治企有方、兴企有为、清正廉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同时,要积极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新趋势,适应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管控新要求,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和效率。
中远海运从机关挑选一部分优秀年轻人上船当政委的做法得到了充分肯定。图为2018年12月3日,中远海运玫瑰轮与中远海运牡丹轮在巴拿马运河相遇
干部人才作用的发挥,需要有系统性的评价标准和选拔任用机制。王彤宙表示,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健全党管人才、选贤任能制度,做优“选用育留”各环节,真正实现岗得其人、人适其岗、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中国诚通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李洪凤表示,严格落实好干部标准,坚持选育结合,以强化忠诚意识、拓展国际视野、提高战略思维、增强创新精神、提升治企能力、锻造优秀品行为重点,探索建立企业领导人员分层分类管理,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国投党组书记、董事长白涛表示,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大力发现选拔使用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同时,加强年轻干部跨业务领域、跨层级交流任职,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培养锻炼;尽快充实新业务、国际业务、风险管理等专业人才队伍。
哈电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斯泽夫表示,坚持党管人才,建立健全人才体制机制,破除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等各方面体制障碍,切实解决人才“有没有”“好不好”的问题。同时,围绕转型发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加快引进高端人才和产业转型急需紧缺人才,努力打造一支与公司转型发展、建设一流企业相适应的人才队伍。
央企还积极落实“三个区分开来”,为干部人才营造干事创业的环境。中国西电党委书记、董事长白忠泉表示,加大正向激励力度,让广大干部人才,特别是企业家、科技领军人才放开手脚创新创造。
王彤宙也对“担当”进行了着重强调。他表示,制定尽职合规免责事项清单,让愿担当、敢担当、会担当的干部放开手脚、干事创业,对不担当、不干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干部,坚决调整。
全面从严治党
2021年,央企在全面从严治党方面继续发力,巩固深化专项整治成果,加快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大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巡视和审计是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中远海运党组书记、董事长许立荣表示,推进审计计划落实,实施内部巡视五年规划,深化巡视、审计成果运用,着力在“防未病”上下功夫。
周渝波提出,对标国资委党委巡视工作要求,统筹安排进度,完善巡视措施,强化政治监督,持续开展内部巡视,精准发挥利剑作用,确保一届任期内巡视全覆盖。
中国铁物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廖家生表示,要贯彻落实中央巡视工作方针,统筹安排专项巡视、机动巡视、提级巡视和“回头看”,推进集团公司巡视巡察“三级联动”。
将多种监督方式的贯通和联动,构建“大监督”体系,成为越来越多央企的选择。
佟吉禄提出,坚持以政治监督为统领,推动纪检、巡视、审计、业务监督等多方监督有机贯通、协调联动,充分运用好巡视、审计和案件核查成果,扎实推动问题整改和管理提升。
王彤宙表示,建强体系,推进各类监督统筹衔接,健全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加强对重点单位、重点岗位、重点环节的监督,逐步在全公司范围内建立起管用有效的廉洁风险防控网络。
中国一重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明忠表示,着力把巡视与纪检、监察、审计等监督方式贯通起来,严肃查处职工身边的腐败问题,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建设。
中国诚通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李洪凤表示,做细做实政治监督和日常监督,推动干部监督、审计监督、财务监督、纪检监督等各类监督有机贯通、相互协调,形成合力,及时发现、移交并处置各类问题线索。
央企还持续推进作风建设,持续纠正“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中国节能党委副书记、总经理余红辉提出,持续加强作风建设,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大力弘扬“严深细实”“马上就办、真抓实干”和“八办”作风,结合重大工作任务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王彤宙表示,大抓落实,大力倡导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既抓部署、又抓落实,立说立行、一抓到底,以工作部署的落实落细落小,推动企业实现做强做优做大。
周志亮强调,加大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整治力度,加强规矩意识、落实能力督导检查,引导党员干部说实话、干实事、出实招、务实效,以过硬作风创造过硬业绩。
动向七
发挥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引领作用
文 ·本刊记者 刘青山《国资报告》杂志2021年第2期 SHAPE \* MERGEFORMAT
参与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当下央企的重要使命。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在中央企业负责人会上要求,要发挥优势带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立足国内大循环,发挥产业龙头作用,推动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协调运转,主动适应和创造市场需求;助力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加强国际产能合作,优化境外投资布局,坚定不移深化对外开放。
对此,中远海运董事长许立荣表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际上是在现在特定的条件,全球疫情蔓延、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世界经济下行的背景下,世界经济的一种重构。
招商局董事长缪建民说,我们要深刻领会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必须具备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和稳固的基本盘。
同时,对于中央企业而言,构建新发展格局也意味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中建集团董事长周乃翔表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发挥我国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的内在要求,为集团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中国中铁董事长陈云认为,服务国家战略、融入新发展格局,既是中央企业的责任使命,也是赢得更好发展环境、发展空间,调整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的最直接有效方式。
新兴际华董事长张雅林认为,集团拥有军民融合“天然优势”、铸管市场“顶端优势”、应急产业“先发优势”,具有地理布局优势、业务多元优势,在新发展格局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要倍加珍惜、全力运用。
中国安能董事长周国平也提出,中国安能要积极主动作为,特别是要立足在国家安全战略、区域发展战略中发挥作用,在新发展格局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优势、做出自己的贡献。
立足国内抢抓机遇
有着14亿人口的中国市场,潜力无穷、前景可观。随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构建,中国国内市场上的机遇加速迸发,对央企的布局结构带来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国投是首批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为使命,将企业发展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面对新格局,国投董事长白涛表示,要结合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等不同地区资源禀赋特点,将地方发展诉求与集团优势产业投资布局有效衔接。比如,要发挥咨询、检测、人力、担保等平台作用,汇聚各种资源,支持雄安新区建设;要在长江和黄河流域积极布局一批污水处理等生态环保项目等。
中远海运董事长许立荣举例说,今年沿海市场会非常活跃,无论是集装箱内贸运输,还是成品油、干散货、铁矿石、煤炭、粮食运输,都存在非常大的机会。“相关单位一定要关注好环渤海湾、长江流域和珠江三角洲沿海内贸市场,把握好这一机会。”
中煤集团总经理彭毅认为,应该充分利用国家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政策,大力推进煤电一体化项目布局与建设,优化发展煤化工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多措并举扩大电力装机规模,加快煤电一体化、规模化发展;大力推动能源服务商企业转型升级;推动“两商”协同发展。
周乃翔认为,构建新发展格局,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中国航材董事长贾宝军提出,要立足国内大循环,主动适应和创造国内民航业新的需求。工业合作在夯实现有业务的同时,做好航空制造供应链的研究工作;推动公司内部数字化建设和物流基础升级;继续以周转件保障项目为切入点,参与ARJ21 等国产民机航材保障体系建设,做好国产飞机供应链优化升级工作。
一张白纸好作图。构建新格局过程中,一批央企致力于发挥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的引领、带动作用。
中国诚通董事长朱碧新说,要落实中央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培疗机构改革有关工作,集聚资源、统筹规划、有效利用,构建全周期、全方位、全龄段的康养服务体系,将集团打造成为中国健康养老行业的“旗帜”和“领跑者”。
中国安能总经理李跃平说,要“围绕服务国家应急体系建设,聚焦政策导向、公共需求和市场需求,整合内外部资源,在上下游产业相关领域中寻找契合点和切入点,主动开发市场、创造项目、挖掘机会,实现突破、逐步做大。”
新兴际华董事长张雅林提出,要在国家水务管道领域、国家联勤保障领域、国家应急保障体系和国家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中掌握话语权、扩大影响力,以企业层面产业链现代化提高国家层面产业竞争力。
中国通用董事长于旭波说,集团三大主业都要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主阵地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切实担负起应有的责任。一要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上发挥带动作用;二要在提高供给质量、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方面发挥带动作用,尤其要在构建以医疗为核心的大健康生态体系上加快步伐、取得新的突破。
缪建民要求,加快业务结构“由重入轻”,推动从重资本业务比重过大向轻重资本业务均衡发展转变,在做强重资本业务的基础上做大轻资本业务,不断提高资本回报率。“我们要因应变化,加快将投资与经营相结合、轻重结合,加大轻资本业态的发展力度,探索输出管理、输出品牌、少担或不担风险的收费型轻资产运营模式。”
放眼世界坚定前行
近两年来,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出现了一些坎坷,但是中央企业走向世界的决心坚定不移。
“我们要积极克服国际疫情不利影响,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在推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展现央企担当。”哈电集团董事长斯泽夫透露,哈电将重点加大中亚、非洲、南美等市场开发力度,不断提高国际市场份额;抓住GE、西门子、东芝等国际电力装备巨头退出煤电业务的短暂窗口,努力多拿国际市场订单。
周乃翔认为,要辩证看待当前海外市场出现的困难,进一步增强信心决心,巩固已有发展成果,主动开拓新市场。他举例说,中建国际、阿尔及利亚、美国、南洋、中东公司在海外市场深耕多年,要进一步聚焦重点领域,着力巩固竞争优势,更好发挥带动作用。
缪建民表示,要做好国际化这篇大文章。主动服务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十四五”时期,集团实业板块海外营业收入复合增速要力争超过10%。
有表态更有行动,2021年,多家央企的海外布局蓝图已渐清晰。
中国航材总经理杨晓明说,要继续发挥传统优势,通过落实飞机接收、优势件号分销、OEM 维修授权、参与进博会签约等多种形式积极促进进口,稳定航材上下游供应商的信心,巩固提升集团公司在民航保障服务网络中的地位。
中国铁物总经理廖家生说,要利用好“一带一路”建设战略机遇和国际产能合作政策,加快“走出去”步伐。继续做好中老铁路项目物资供应服务,做好雅万铁路道岔供应服务,争取匈塞铁路诺苏段物资代理,在中泰铁路复制中老铁路集成服务模式。加大海外物流网络布局,开展海外投资并购,积极尝试海外工程总承包。
中远海运提出,在助力双循环上,一是依托“一带一路”,强化点线面布局。二是依托“三个市场”,不断适应区域市场快速发展趋势。区域市场、新兴市场、第三方市场这三个市场不仅仅针对集装箱,对所有的航运板块都会存在着很大的机会。三是依托海外公司,不断提升海外延伸服务能力。
中检集团总经理李忠榜说,一要努力搭船出海,坚决服务“走出去”,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供质量服务支撑;二要努力借梯登高,全力服务“买进来”;三要努力借力发力,加快人员、市场、技术的本地化步伐,加快市场化转型步伐。
中国西电董事长白忠泉表示,要强化国际市场,继续深耕亚洲、非洲等传统优势市场,提升输配电总包项目的市场份额,同时,适应海外基建项目建设新模式,大力开拓新能源、小水电、区域配网、直流输电领域国际新市场。在国内,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肩负着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的重要使命,在海外同样可以大展拳脚。
朱碧新提到,要加大境外投资力度,重点关注海外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领域、稀缺资源、新兴市场投资机会;要做好境外国有资产经营,服务央企“走出去”。逐步提升全球资本运营能力,提高国际业务利润贡献度,在全球资本市场形成一定影响力。
中国国新董事长周渝波认为,中国国新拥有国新国际这个独特的境外投资平台,理应在推动双循环、支持中国企业高水平“走出去”和高质量“引进来”中发挥更大作用。
协同发展国民共进
在参与新格局构建过程中,各央企非常重视协同工作,在推进内部协同、国企之间协同、政企之间协同和国企民企协同方面都有布局。
在增强内部协同方面,中国保利董事长徐念沙要求实现中轻、工艺、中丝、华信邮电等重组企业管理融合达到整合要求,同时梳理集团所涉业务,以优势企业为主导,打破主业板块和管理层级的界限,加快推进各板块间和板块内部的协同力度,实现共赢发展的良好局面。
中国通用技术董事长于旭波表示,今年务必要加大各板块内部业务整合力度,尽快形成专业化分工格局。各二级公司要进一步聚焦主责主业,在集团明确的“主赛道”内,集中资源把主业做精做强做优,成为细分行业数一数二的龙头企业。
缪建民表示,招商局要发挥多元产业布局优势,加强统筹协调和机制设计,推动产融之间、融融之间、产产之间协调配合,增强战略一致性,高起点推进招商局一体化。
在增强企业间协同方面,机械研究总院表示,要协同对接中车、中铁、中海油等龙头企业,主动服务央企技术创新,拓展成组成套项目,形成稳定增量。
中国铁塔因共享而生,并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共享竞合的铁塔模式”。面向未来,中国铁塔董事长佟吉禄表示,要继续着力推进共享协同发展,服务国家战略,提高格局站位,充分彰显公司作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国家队”、5G和新基建战略落地“主力军”的地位和作用。
在加强政企合作方面,中国节能董事长宋鑫强调,一定要突出强化政企合作,积极主动加大与地方政府的汇报和对接力度。要向当地政府主动宣传集团公司业务,以集团公司整体业务为切入点进行市场开发,以过硬的产品和综合服务赢得地方政府的信任。
更多的企业则提出,要加强与上下游各个行业、各类所有制企业的共同协作,实现携手共赢。
比如,中国安能总经理李跃平说,要立足自身优势和主责主业,加强与政府、军队、央企、民企的合作,以兼收并购优质公司、设计力量、良性资本为路径,着力在体制机制、资本、业务、资源、组织、管理等方面破局出新,实现产业链向高端、高新、高附加值延伸。
中国通号董事长周志亮提出,要充分运用好股权投资、合资合作、混合所有制改革、收购兼并等方式,加强与轨道交通业主的战略合作,抢占市场,实现互利共赢。
国投董事长白涛说,要建立健全投资协同机制,加快形成直接投资与基金投资“双轮联动”,全面梳理基金投资项目,对其中“专精特新”的企业,要积极联系对接企业第一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一方面输出管理、加大赋能;另一方面主动探讨股权合作,打造一批控股创新平台。
在关系国计民生、国家安全的行业和领域,中央企业肩负重任。因此,不少央企提出了争当链主的设想。
比如,中国铁物总经理廖家生说,要发挥铁路背景优势,克服技术基础薄弱、缺乏人才支撑短板,通过加大投资并购力度,做精存量,做大增量。“积极打造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产业链和供应链生态圈。要争做链主,打通贸易物流、生产制造上下游,从而提升价值链水平。”
新兴际华董事长张雅林提出,要抓住集团承担“十四五”全国国资布局规划应急产业规划的战略契机,力争成为中央企业应急产业相关业务专业整合的主导者。立足国内面向国际“走出去”和“引进来”,当好产业链“链主”,推动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协调运转,涵养良好产业生态。
宋鑫表示,作为唯一一家以节能环保为主业的中央企业,不能仅仅满足于干一些污染治理类的项目,更要占据产业链的高端位置,积极牵头或参与行业标准、产业规范制定,不断向市场增加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服务的有效供给,积极发挥集团公司产业链龙头带动作用。
在推动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过程中,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具有独特优势。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完善和跃升过程中,相关企业同样责任重大。
中国诚通董事长朱碧新说,要发挥好国家级基金的引领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加大5G、大数据、人工智能、芯片、工业互联网、新能源汽车、现代物流等领域投资。
周渝波也提到,要充分发挥资本纽带作用,推动国新投资生态圈企业将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对接运用到实体产业。通过股权投资、业务合作等方式,支持央企打造关键技术自主创新的“核心圈”,构筑技术和产业的“朋友圈”,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运营公司开展资本运营,就是要更加高效汇聚、带动各类社会资本,服务国家战略、推动改革发展。”
动向八
着力突出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
文 ·本刊记者 王倩倩《国资报告》杂志2021年第2期
“十四五”时期,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进入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发挥国有经济的战略支撑作用”,为国有企业、国有经济赋予新的光荣使命。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在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提出,要主动服务和支撑国家重大战略,积极服务区域协调发展,服从国家宏观调控安排,维护市场秩序,带头履行社会责任,促进生产方式绿色转型,积极参与“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发挥带头示范作用。
新征程展现新担当,新使命呼唤新作为。2021年,中央企业负责人立足外部形势变化危中寻机,带领企业积极谋划改革蓝图,对焦问题短板规划实施路径。着眼“十四五”,中央企业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的战略方向更加清晰,机遇把握更加精准,落实决心更加坚定。
担使命 补短板 构建转型发展新格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的科学判断。
有观点分析认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为我国实现创新发展、“弯道超车”提供了机遇,但也存在现有差距继续拉大的风险;全球治理体系调整为我国在国际上发挥更大作用提供了条件,但也存在世界陷入新旧治理体系碰撞对抗的风险;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给我国实现新发展创造了新动力,但也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衍生的系列风险;高质量发展有多方面的优势和条件,但也存在转型不畅、经济失速的风险。凡此等等,都需要我们在“十四五”时期辩证认识和科学把握。
立足新发展阶段,“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与“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等重要论述一脉相承,更加突出了全局性、根本性、长远性,更加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
2020年12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国资委委托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发起设立的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基金有限公司在上海揭牌成立。
牢牢把握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这一新使命,对于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而言意义重大。以新使命为航海图和指南针,新兴际华、中国一重等企业负责人提出了新思考、新规划。
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意味中央企业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更加凸显。为此,招商局集团2021年提出要着力优化布局结构,落实《关于新时代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意见》,优化资源配置和业务布局。
“十四五”时期,新兴际华提出“加快构建国计民生产业发展平台,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新兴际华党委书记、董事长张雅林表示,“实践充分证明,融入国家布局、落实国家战略、承担政治任务、敢担急难重任,不仅是使命,更充满商机。只要顺应时代潮流、融入国家战略,我们就一定能够获得新的机遇,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为此,新兴际华将聚焦国家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四大方面,加快业务结构调整,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多主业协同发展的一流现代产业体系。
同样着眼于发挥产业引领作用,中国一重将增强国有企业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和制造业强基补链的能力摆在了突出位置。
中国一重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明忠表示,新发展阶段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在这个新阶段国家把实体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命脉所在,推动装备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不断优化升级,加快补齐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基础技术等短板弱项,着力打造一批新兴产业集群,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培养更多“链主”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为此,中国一重2021年提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完善“4451”科技创新动力机制,围绕国家战略和高质量发展需求,着力部署一批涉及产业关键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和应用基础技术科研课题,加快解决更多“卡脖子”难题。
立足科研优势谋发展,机械总院将“突出高站位服务国家战略”作为高质量实施“十四五”战略规划的重要内容,提出“承担基础共性技术研究院的使命,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解决一批‘卡脖子’技术。”
着眼于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中央企业发力方向清晰而坚定。从服务国家战略到重塑企业自身,一部分央企更加积极、主动结合变革趋势、行业现状,将支撑国家战略深度融入企业改革发展全局。
中央关于“十四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坚定不移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为此,中国铁塔立足新阶段、新使命、新担当,把服务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作为最重要的政治责任和最大的发展机遇,在为国家为社会为行业创造价值中实现公司持续健康发展。
实体经济是发展经济的着力点,实体经济在国家战略地位更加突出。哈电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斯泽夫表示,“当前公司发展仍然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我们要辩证看待危与机,既不能被传统产业的困难和危机吓到,更不能犹豫不前错过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
为此,哈电集团提出加快推进新产业新产品发展,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激励约束,尽快提升产品竞争力,推动中小机、风电关键设备、海水淡化、生物质综合利用、环保等产业做强做大,构建哈电集团转型发展的新格局。
抓机遇 拓市场 着眼国之大者应势而动
对央企而言,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是担当使命,也是重大机遇。着眼国之大者,中央企业在服务和支撑国家重大战略中谋机遇、开新局。
国家战略调整为质量服务业带来了新机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坚持创新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强作为战略支撑”“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数字化发展”“坚持把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等9个强国和数字中国、美丽中国、平安中国和健康中国。
“国家重大战略决策的落地实施,牵引出对质量服务产业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协助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四大新需求,为行业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广阔空间、决定动力,我们必须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中检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李忠榜说。
融入国家布局、落实国家战略。这一背景下,《关于新时代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意见》的落地实施,将进一步推动相关行业专业化整合。
为抢抓结构调整新机遇、拓展市场布局,张雅林分析,政府不断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加大公共投入带来新机遇,应急、医药等各个业务板块对此要有所作为。仍在推行的高校改革、事业单位改革,也为我们结合业务发展需要开展对外合资并购、内部重组整合提供了难得机遇和政策利好。尤其是装备、轻工等板块,能否顺应军队改革和军民融合发展方向,聚焦军事后勤保障领域,整合内外资源,提升保障能力,把集团打造成特色鲜明的军民融合标杆企业。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作为国之重器,中央企业积极响应这一号召,并且从这一战略布局寻求发展机会。
中国节能董事长宋鑫认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力争实现碳中和的硬目标将有力传导至每个具体领域,倒逼全社会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掀起一场绿色革命。节能环保产业作为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在此过程中将有更大用武之地,迎来重大历史发展机遇。
中煤集团总经理彭毅分析称,2021年煤炭市场供需“紧平衡”的基本格局有望持续,煤炭全年均价可能略好于2020年水平,煤化工产品价格也有望好于上年。“集团公司做强做优做大煤电化产业链仍然大有机遇、大有可为。这也为我们大力发展新能源、推动转型升级提供了基础和条件,要进一步坚定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未来十年,风电、光伏将进入大发展时期,到2030年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这将为能源行业清洁低碳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和市场。”国电投总经理江毅说,未来能源绿色发展和绿色消费将成为行业主旋律,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大有可为,这是集团公司面临的最大机遇,同时我们也将面临更为激烈的行业竞争,这也是最大的挑战。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乃至世界的既有产业结构和布局带来严重冲击和挑战。在全力完成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同时,一批中央企业进行了深入思考,在推进物流产业、健康产业等发展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
比如,中远海运董事长许立荣提出,“十四五”期间,我们高度重视物流的发展,物流已列入集团的“三驾马车”。我们必须加快推进综合物流体系建设。他提出,“物流一定要在海铁、海空、海陆联运业务发展中,在纵横国内和全球的物流业务发展中有新突破,在物流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上有新突破,在物流数字化转型发展上有新突破。”
同样作为交通领域企业,招商局也提出,要在世界级港口群和物流枢纽建设、国家战略物资运输保障、物流大数据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在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作贡献的同时,实现自身持续稳定增长。
“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打造现代综合物流平台,是国家的战略需要,也是中央企业布局结构调整的方向,更是中国铁物转型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中国铁物总经理廖家生说,要勇担央企使命,打通堵点、联通节点、沟通产需、强基补链,加快自身物流业务发展和网络布局,积极争取在央企物流平台建设中发挥主体作用。
中国诚通董事长兼中国铁物董事长朱碧新也说,将在国资委的统筹协调下,有序推进集团物流板块的重组整合,依托运营公司优势,协同中国铁物优质资源,打造业务齐全、覆盖面广、竞争力强的综合性物流集团,成为建设现代流通体系的重要抓手。
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阴霾犹在,“健康中国”的建设引人注目。除了国药集团、华润集团、通用技术集团等以医疗健康为主业的央企继续加快布局之外,还有一批别的央企也在医药、医疗、养老等大健康领域发力。
比如,招商局提出,大健康产业发展潜力巨大,要坚持科技驱动、聚焦新业态发展,力争通过投资孵化,打造出招商局的“独角兽”企业;中国诚通提出,要依托中国康养,整合优质社会资本及运营资源,为社会提供高质量、普惠式养老产品;新兴际华提出,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等具备一定产业基础的战略新兴产业要坚持差异化特色,以应急医药为主攻方向,努力建成应对新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诊、治、备”研发链与产业链。
中国节能更是将建成世界一流节能环保健康产业集团作为企业的奋斗目标,并预测称,2030年产业规模将达到16万亿,整体发展空间十分广阔。
育产业 增效益 支撑国家战略落地开花
着眼“十四五”,中央企业将“发挥国家战略支撑作用”的艰巨使命细化为一项项攻坚重任,一个个产业机遇,改革发展蓝图清晰勾勒,产业变革机遇集中迸发。
立足新阶段,贯彻新理念。在长期改革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绿色可持续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等重大课题,央企积极寻求更加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执行方案,着眼于市场化资源配置手段,提升经营效益,以新发展理念推动国家重大战略落实落地。
以健全国资监管体制改革为契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在中央企业结构调整、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动能培育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回顾过去5年改革试点经验,中国诚通党委书记、董事长朱碧新表示,以市场化方式坚定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国资布局与结构调整、完成急难险重任务的‘诚通路径’不仅走得通,更能够行稳致远。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有经济布局的重点方向。2021年,中国诚通提出要发挥好国家级基金的引领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加大5G、大数据、人工智能、芯片、工业互联网、新能源汽车、现代物流等领域投资。
基金是市场化投资的重要工具之一。
中国国新提出通过股权投资、业务合作等方式,支持央企打造关键技术自主创新的“核心圈”,构筑技术和产业的“朋友圈”,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要充分发挥基金投资优势,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投资力度,深入挖掘一批产业关键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和应用基础技术项目,更好助力解决“卡脖子”问题。要依托国改科技基金,支持国有科技型企业健全创新激励保障机制,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缪建民说,“我们要因应变化,加快将投资与经营相结合、轻重结合,加大轻资本业态的发展力度,探索输出管理、输出品牌、少担或不担风险的收费型轻资产运营模式。”
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招商局集团、中国中铁等企业重新厘清企业在服务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功能和角色。
缪建民表示,区域发展不能撒胡椒面,必须坚持政策导向和效益导向。坚持政策导向,就要提高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全面对接落实好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坚持效益导向,就要深化区域市场研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资本回报的高低优化资源配置的区域布局。
区域发展中,各级公司经营机构众多,相互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制约企业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为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中国中铁提出要尽快理顺各方管理关系、经济关系和经营关系,进一步促进区域经营、立体经营的作用发挥。以调整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主动服务支撑国家重大战略。
归根结底,中央企业服务国家战略离不开管理能力提升为支撑。2021年,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提出进一步完善市场开发约束激励机制和考核办法,推动建立网格化市场营销开发体系,在主要市场区域设立区域市场开发管理中心,各单位要抢抓时机、共同发力,要完善激励措施,强化全员营销意识,着力突出市场开发对集团高质量发展的牵引作用。
肩负“发挥国家战略支撑作用”的担当使命,中央企业迎来发展机遇和改革变革重要关口。以持续变革开启新征程,中央企业无疑将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新跨越、新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