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7804780

《十二怒汉》vs《十二公民》,经典不可被复制?

2018-02-09 16:27:52

1957年,米高梅公司的黑白电影《12 Angry Men》上映,当年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影片讲述了十二个来自不同阶层职业的陪审员,在针对一起弑父案件的青年人是否应该判死刑来进行讨论,整个故事90分钟全部发生在一间屋子里,在那个时代落后的剪辑技术下仅通过对白和表演,让整个电影充满了张力,成为了影史上难以忘却的一笔。


单一的场景和极简的镜头调动在技术上组成了这部电影,但陪审团制度和其背后的司法公正才是影片的核心。


始自英国的现代陪审团制度,是英美法系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在其之外,诸如司法独立、分权、新闻自由、信息公开等等体系化的制度保障,才是公民陪审可以有效运行的前提。


“我们会来这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肩负着重责大任。我一直觉得这就是民主社会的优点。我们收到信,被通知要来这里,决定一个跟我们素昧平生的人到底有没有罪,不论做出什么样的判决,我们都拿不到好处,也没有损失,那就是我们的国家能这么强大的原因。”


当片中的8号陪审员说出这段话时,相信很多人都跟笔者一样被美国的陪审团制度所震撼。他绝不仅仅在说着陪审制度本身,还有程序正义、无罪推定、米兰达规则等等这些构成一国公民得以尽可能安全地与公权力打交道的基石。


半个世纪过去,《十二怒汉》仍然牢牢占据着IMDb TOP250的前五位宝座,在中国最权威的豆瓣电影频道,有将近20万人评价并最终给出了9.4的高分。它被誉为影史上最伟大的法庭电影,也是各大法学院校课堂上必看的影片。


2014年,由何冰、韩童声等一众人艺老戏骨出演的《十二公民》登上了中国院线,这部翻拍自《十二怒汉》的电影为了适应中国观众习惯和大陆法系的国情,凭空造出了一个虚拟的场景:一帮政法大学的大学生因为英美法课程挂科,老师要求家长来校组成陪审员,共同完成课程的期末考试。如果说十二怒汉更多的希望表现自己的选择对于他人生死的影响的话,十二公民则是更多的表现每个人心中和自己的斗争。


十二公民在原著的基础上加上了很多中国特色的问题:地域歧视、傍大款、冤案、保安与小商贩、孤寡老人、被孩子抛弃的父母,他们有着自己的诉求和文化的局限,但每个人在这里都很坦诚的表达自己,因为这里没有他们要在意的社会利益关系,他们可以随心所欲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让这样的争论更真实,也更体现公民的素质和意识。


在这些冲突里,韩童生扮演的出租车司机,无疑是最出彩的那一个,他从头到尾坚持,最后大哭一场改变主意。他不是真的认为这个孩子有罪,而是在维护那已经被自己孩子践踏的尊严。最后的改变说明什么呢?说明他认同了这些证据的推断,认可了生命不可以如此草率的被判决,可以说是他个人的一次觉醒和转变。


雨过天晴,就如同原著,一群人走出了阴暗的房屋,走入了夕阳中。


故事本应到这里就结束了,但影片的最后一幕,却揭示了主角何冰的检察官身份,将主角和观众的距离拉到无限远。是啊,最终带领十一个所谓的“公民”走向正确选择的“公民”实际上是高于“公民”的。其实每个公民都有提出疑问的权利,每个公民都有觉醒的可能,何必一定要是个检察官呢?


不能否认,十二公民从票房和反响上看无疑是成功的,也引起了社会的共鸣与思考,但强行赋予一部翻拍作品本该不属于它的“主旋律”,把一位公民出于良心坚持不懈地去坚持合理怀疑和无罪推定的努力变成了一位专业人士精心策划地有预谋的引导,总会让人感到有那么一丝尴尬。


更多精彩文章请扫二维码关注:

课程定制 课程特惠 公司愿景 加入我们 联系我们
CopyRight© 一法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58371号
地址:北京朝阳区广渠路21号金海商富中心B座705
电话:010-5780 4780
网址:www.thefirstla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