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手机行业又掀起了一场飓风。
酷派集团发布公告称本公司附属公司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近日就与小米旗下公司的发明专利权纠纷,向广东省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起诉。
酷派发布公告称,因涉嫌专利侵权,酷派将小米诉至深圳中院请求法院判令小米停止侵权。酷派一口气提起六件侵权诉讼案件引发各界广泛关注。
自2015年乐视入股酷派以来,酷派也从当年的一线阵营跌出前十,业绩亏损。而小米风头正劲,摆脱贾跃亭后的酷派开始自救。现在与小米撕逼不管如何,会提升酷派的知名度。
哪些专利侵权了?
酷派诉被告生产、许诺销售、销售侵权产品等行为侵害原告三项发明专利权:
(1)专利号为ZL200610034034.8名称为“移动通信终端的协同方法及其界面系统”的发明专利权;
(2)专利号为ZL201210250264.3名称为“终端和应用程序的新事件的处理方法”的发明专利权;
(3)专利号为ZL201210064396.7名称为“终端和应用图标的管理方法”的发明专利权。
酷派寻求法院判令被告立即停止生产、许诺销售或销售涉嫌侵害原告发明专利权的行为,但未列出具体求偿金额。
小米计划于2018年第三季度末于港交所上市,估值预计可能达到900亿至1100亿美元。同时,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表示,小米生态链公司华米科技已提交IPO招股说明书。
近几年,在IPO的道路上突然被竞争对手以“专利侵权”的名义发起攻击的案例屡见不鲜,对于拟上市公司尤其是制造业公司来说,专利往往涉及企业核心竞争力,因此有关专利的失效、终止或者被侵犯都有可能对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和盈利能力带来重大不确定性影响,并最终可能导致IPO折戟。
回顾2017年,多家公司均面临类似问题,其中最热的案例莫过于搜狗、百度专利之争。搜狗公司在上市的临门一脚前及时解决了缠绕多年的知识产权纠纷,抛开具体案件的胜败不谈,搜狗公司之所以能成功在美国纳斯达克敲钟,知识产权战斗的顺利平息功不可没。反观此次酷派与小米的诉讼,尽管目前双方的口碑和产品实力存在一定差距,但手握海量专利的酷派仍不可小觑。
对于此次酷派和小米的专利之争,无论诉讼结果如何,酷派一方将会充分利用自身已有的专利优势与小米进行斡旋,并可能通过交叉许可的方式达成和解。对于这场官司,酷派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而此次诉讼的主要目的显然也不仅是为了寻求赔偿这么简单,酷派很可能通过诉讼的途径最终争取到与小米公司合作共赢的机会。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对于企业来说既是一柄锋利无比的矛,也是守卫自身权益的盾。
小米欲在此次阻击战中全身而退,把握上市的最佳时机,就必须迅速从诉讼中脱身。但往往一旦进入诉讼环节,无论胜负,企业都如同来到了悬崖边缘。事实上,一家准上市企业是可以提前对知识产权风险进行防范部署的。
知识产权风险如何拒之门外
一、知识产权风险如影随形
知识产权具体类型主要包括商标、专利、商业秘密、版权等,每种类型自权利产生,到后期运用、管理及保护,风险均会如影随形。本文对知识产权风险并不面面俱到,主要探讨企业常见知识产权风险类型,进行重点阐述,并提出相应防范方案。
(一)商标风险
1、商标抢注风险
首先,商标在国内被抢注的风险。2011年1月21日微信1.0测试版发布,而在此之前他人已于2010年11月12日向商标局提交了三件“微信”文字商标注册,到此为腾讯后续商标注册带来极大障碍。
其次,商标在海外被抢注的风险。近年来,众多中华老字号在海外被疯狂抢注,如王致和在德国被抢注,狗不理、同仁堂、少林寺在美国,五粮液在韩国等悉数被抢注。在经济全球化,万物互联的当下,承载着商品或服务商誉的商标若为他人所抢注,企业前期再多的广告宣传多将付诸东流。
2、商标侵权风险
2015年4月,小桔科技因使用“滴滴打车”商标与他人“嘀嘀”文字商标近似而被诉8000万;2016年11月,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因使用“今日头条”商标与他人“头条”近似而被诉1亿元。
且不说上述案件结果如何,当企业遇到这些纠纷,首先案件最终结果的不确定性会影响到企业的经营决策,其次,时间与金钱的成本支出也是是相当大的。在国家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背景下,知识产权赔偿额度节节攀高,如果此类纠纷放在一些初创型企业身上,谓之重创,也言之不为过。
(二)专利风险
近两年摩拜单车着实火了一把,但2017年3月份,该企业却因专利侵权被他人起诉到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对于这类快速发展中的互联网企业,此次专利纠纷有可能对公司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甚至有可能影响其融资计划。时间的镜头再推到2014年,国内风头正盛的小米手机,在进军印度市场时,却被爱立信盯上因专利侵权要求停止销售,这也是专利储备薄弱的结果。
在商业模式不断颠覆的同时,企业应该拥有自己的专利储备,做到进可攻退可守,手中有了专利,一来享有合法市场垄断权,二来同行若有意起诉你侵权,也会因你的专利储备而顾虑重重。
(三)商业秘密风险
大数据时代,企业因战略经营需要,很多技术或经营信息不宜申请专利,而以商业秘密形式进行保护。但商业秘密最大的缺陷是一旦公开即为公用,企业就不再拥有任何竞争优势。当前商业秘密泄露多半是因为员工离职另起炉灶而产生。如近期在成都发生的成立仅一年的成都马上到科技有限公司被其总经理的前东家成都蓝马快递有限公司以侵害商业秘密为由告上法庭,要求前者等三名被告赔偿3100万侵权损失。
商标秘密纠纷除诉讼输赢风险外,有时即便赢了诉讼,获得的也仅仅是个案赔偿,但因商业秘密被披露公开,而失去了企业长远发展根基。
二、知识产权风险如何拒之门外
(一)商标风险防范
首先,针对商标抢注风险,尤其对于创新创业型企业,在核心商品或服务类别上,尽早申请注册商标,而不需等到产品全部完成。后期根据企业发展情况,扩大保护注册类别。尤其是在新经济时代,企业品牌知名度极有可能短期迅速知名,这时就应该考虑扩大注册类别。一是可以将主商标在关联的商品或服务类别上注册;二是根据企业国际发展计划,及时将主商标进行海外申请注册。
其次,对于商标侵权风险,企业无论是在商标注册阶段,还是实际使用阶段,都应请专业人士进行有效商标检索,避免企业所使用商标与他人已注册商标构成近似,否则一旦被诉商标侵权,在主观性较强的商标近似判断结果出来前,企业对于商标的使用会陷入进退两难境地。
(二)专利风险防范
近两年,华为公司在专利发展方面不再让国人感觉道德劣势,2016年5月,与苹果公司签署专利交叉授权协议;2017年4月,三星因专利侵权法院一审判决赔偿华为8000万。所有这些风光,都是这些年华为因专利被动挨打的沧桑。笔者认为,如今华为公司能够在同行业专利技术领域如些硬气,很大程度因其专利储备在做支持。
创新性企业在项目研发阶段,在充分了解本领域技术动态信息的基础上,对于具有创造性的发明创造,均应提早进行专利申请。一旦产品研制上市,上市前一定得进行防止侵权专利检索,防止自己的产品落入他的专利侵权保护范围,引发专利侵权诉讼。专利申请的结果是企业拥有自己的专利储备,进可诉他人专利侵权,要求停止侵权清理市场,同时获得赔偿;退可避免专利侵权诉讼,因为当下很多企业产品很难做到独善其身,他人的产品中很可能会有自己的专利,其在决定起诉自己专利侵权时也会慎重考虑。
企业专利储备方面,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商业模式的可专利性。有人说,当前市场的竞争,不再是产品与服务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的竞争,此观点是否偏激,我们在此不论,但凸显出商业模式对企业的重要性。所以对于创新型企业而言,如果自己的商业模式具有颠覆性,为防止他人抄袭模仿,根据2017年4月1日新修改实施的《专利审查指南》,对于含有技术特征的商业模式、商业方法,企业也可申请专利。
(三)商业秘密风险防范
企业商业秘密防范保护保护,至少应做到如下几方面工作:
1、建立健全企业管理组织和相关制度,适时成立专门部门制订保密规章制度,具体制度内容至少需要考虑商业秘密范围、商业秘密档案管理、商业秘密保密义务、相应处罚等。
2、加强对商业秘密及其载体的管理。首先,只要是企业自主研发的技术、自主制定的经营策略,都可以作为商业秘密来保护。其次,确定商业秘密的密级。从企业保密防范的原则来讲,划分和确定商业秘密密级,有利于商业秘密的分级管理,有利于突出重点、确保企业核心秘密的安全。最后,加强涉密文件的管理。
3、加强对涉密人员的管理,尤其是加强员工保密教育,健全员工人事资料,与员工签订保密协议,并规范离职员工管理。
4、规范供应商和客户等第三人的管理。企业与第三人签订的保密协议中应清楚地表明企业对于有关文件享有的所有权,以及有关文件及其包含信息商业秘密特性。
更多精彩文章请扫二维码关注: